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末以来,翻译研究的关注点逐步从语言内部结构转向影响文本生成的社会文化等文本外因素,翻译中的意识形态研究迅速发展;自此以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已然毋庸置疑。然而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学者们亦意识到,脱离语言和文本来研究意识形态与空谈无异;语内和语外因素并非二元对立,而应辩证统一地对待。批评话语分析即是把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的研究方式,它强调透过话语来分析其后的权力关系博弈,为我们透过各种翻译话语的表面形式甄别其真实意图提供了实用的手段。对于翻译研究而言,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向,批评话语分析在国内发展并未成熟,而在翻译研究中应用这一理论的国外研究并不多见,更不用说国内学界更几乎是一片空白。可以说,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来,不仅行之有效,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研究空间。本文将为如何在翻译研究中应用批评话语分析这种新兴的分析模式,以探究意识形态因素作一个尝试。本文以2009年《中美联合声明》的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采用了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法,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进行案例分析,主要分析了《中美联合声明》中文平行文本在三大问题上的差异:人权领域、伊朗核问题、人民话语与公民话语。分析结果表明,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表达自身意识形态的诉求,共同促使美国政府在翻译《中美联合声明》时有意识地选取了与中国文本同义、但具有不同感情色彩、不同政治内涵或是不同互文性的语词进行表达。归根结底,美国在翻译中选择了与中国文本不同的语词是不同意识形态在政治话语中的体现,也是为了宣传本国的意识形态的有意之举。批评话语分析在翻译研究中的加入,使翻译的话语分析从单向的译文的话语分析变为双向的研究过程。这不但对话语进行分析以及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同时也揭示了翻译中语言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翻译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建构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了人们对翻译现象本身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