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了小肠粘膜下层复合支架材料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研究。
颌骨缺损的修复问题一直是口腔外科、整形外科的难题,包括由外伤、先天畸形、颌面部肿瘤等造成的颌骨缺损,牙周炎导致的牙槽骨吸收,以及种植体周围炎所致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等等。临床上的修复方法很多,通过植骨使缺损处骨组织再生,是理想的修复方法之一,但对于植骨材料的选择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人们曾将羟基磷灰石(HA) 、脱钙冻干骨(DFDB)和胶原等材料植入骨缺损区,对骨缺损的修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均存在一定不足。
构建人工骨修复骨组织缺损,是目前关注的热点。理想的骨组织修复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材料最终能被受区的骨组织取代;易加工成型,并具有一定的强度,移植后能保持原状;
材料表面易于细胞粘附且不影响其增殖分化[1]。小肠粘膜下层(SIS)作为一种天然的细胞外基质,含有大量胶原蛋白,不含细胞,无抗原性,能促进组织再生修复,最早用于修复血管,近年来在各种组织器官的重建修复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证明,SIS对骨细胞具有引导作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机械支撑力,但存在塑形难,脆性大等缺陷。用SIS与β-磷酸三钙混合而制成的复合材料,与天然骨骨基质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较为相似,物理性状互补,增强其生物特性,表现出良好的成骨特性和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所植入材料可以逐渐吸收被新骨替代。
在口腔医学领域, SIS复合支架材料能否用于促进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在实验和临床研究方面均未见报道。以自然生成且无抗原性的SIS 制备复合骨支架材料,再生颌骨、牙硬组织、牙周膜及牙槽骨的应用前景十分可观,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目的:研究猪小肠粘膜下层单独或与其他材料结合形成复合支架材料,应用于骨组织缺损的修复,以重建缺损的下颌骨。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3 只,在双侧下颌骨上制备骨缺损,随机分为4 组,分别使用SIS、纳米β-磷酸三钙及两者混合制成的复合支架材料进行修复,并设置空白对照,12 周时处死取材,进行大体、X 线观察,骨密度测定,组织学切片观察,计算骨矿化沉积率、骨小梁厚度和体积分数,并作统计学处理。
结果: 12 周时材料已基本降解,纳米β-TCP 组残余少量材料。复合支架组新生骨小梁形态较成熟,骨密度较高,荧光双带距离较宽,骨矿化沉积率、骨小梁厚度以及骨小梁体积分数均明显高于其他几组(p<0.05)。
结论:猪小肠粘膜下层与纳米β-磷酸三钙混合制成的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特性,能够有效地修复下颌骨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