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0-6月正常婴儿在不同喂养方式条件下,肠道菌群发酵降解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的变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母乳喂养的益处,为提倡母乳喂养提供新的佐证。资料与方法:样本来自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及苏州工业园区社区卫生中心体检的0-6月健康婴儿,共50例,均得到婴儿家长的知情同意并符合以下入选标准:①常规体检的0-6月正常婴儿;②足月、胎龄>37周;③顺产;④出生体重>2500g;排除标准是:①监护人拒绝收集婴儿粪便;②近一个月内有胃肠道症状者,如哭闹不安、腹泻(稀便>3次/d,或者与平时的粪便性状和次数有明显变化);③近2周内有感染症状者,如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等;④近2周内有服用过微生态制剂或者抗生素;⑤有重大先天性疾病及发育不良。填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婴儿的月龄、胎龄、出生方式、出生体重、喂养方式等情况,并依据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28例,配方奶喂养组22例。胎便组是同期于苏州某三甲医院产房出生的正常足月新生儿胎便25例,作为婴儿喂养开始前的对照组。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①足月、胎龄>37;②顺产;③出生体重>2500g;④排除感染性疾病、重大先天性疾病;。将收集的新鲜粪便标本置于YCFA基础培养基以及乳果糖(LAU)、低聚果糖(FOS)、低聚半乳糖(GOS)、菊粉(INU)、可溶性淀粉(STA)、甘露糖醇(MAI)低聚糖培养基中,并将上述培养基置于37℃恒温箱中发酵24小时,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培养基中短链脂肪酸(SCFA)总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含量。最后应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母乳喂养组SCFA总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含量明显高于胎便组(P<0.05);配方奶喂养组SCFA总酸、乙酸、丙酸、丁酸高于胎便组(P<0.05);母乳喂养组中SCFA乙酸含量明显高于配方奶喂养组(P<0.05),而丁酸、异丁酸、戊酸及异戊酸含量明显低于配方奶喂养组(P<0.05)。2.母乳喂养组的乙酸、丙酸、丁酸占SCFA总酸百分比为86:10:3,配方奶喂养组为79:8:9,两组含量百分比做比较,母乳喂养组乙酸明显高于配方奶喂养组,丁酸明显低于配方奶喂养组(P<0.05)。3.粪便经体外发酵后SCFA总酸含量比较,母乳喂养组与配方奶喂养组各培养基中SCFA总酸含量均明显高于胎便组(P<0.05);母乳喂养组和配方奶喂养组比较无差异。(P>0.05)。4.粪便经体外发酵后乙酸含量比较,母乳喂养组及配方奶喂养组各培养基中乙酸含量均明显高于胎便组(P<0.05);母乳喂养组中YCFA、LAU、FOS、GOS培养基中乙酸含量明显高于配方奶喂养组(P<0.05)。5.粪便经体外发酵后丙酸含量比较,母乳喂养组及配方奶喂养组丙酸含量均明显高于胎便组(P<0.05);母乳喂养组YCFA、LAU培养基中丙酸含量明显高于配方奶喂养组(P<0.05)。6.粪便经体外发酵后丁酸含量比较,除FOS培养基外,母乳喂养组及配方奶喂养组各培养基中丁酸含量明显高于胎便组(P<0.05);配方奶喂养组YCFA、LAU、MAI培养基中丁酸含量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P<0.05)。7.粪便经体外发酵后异丁酸含量比较,母乳喂养组YCFA、LAU、FOS、GOS培养基中异丁酸含量明显高于胎便组(P<0.05);配方奶喂养组YCFA、LAU培养基中异丁酸含量均明显高于胎便组(P<0.05);配方奶喂养组LAU培养基中异丁酸含量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P<0.05)。结论:1.SCFA是婴幼儿肠道菌群代谢的主要产物。2.胎便组粪便发酵前后主要SCFA总酸、乙酸、丙酸、丁酸等含量均较低,符合胎便中菌群数量少,多样性低,主体间差异较大等特征。3.母乳喂养组及配方奶喂养组总酸、乙酸、丙酸、丁酸含量以及粪便发酵后各培养基中总酸、乙酸、丙酸、丁酸(除外FOS培养基)含量明显高于胎便组。提示婴儿肠道菌群已经具备代谢低聚糖(多糖)的能力。4.母乳喂养组的乙酸、丙酸、丁酸占SCFA总酸百分比为86:10:3,配方奶喂养组为79:8:9。母乳喂养组是以产乙酸为主,配方奶喂养组过早产丁酸。提示喂养方式不同,肠道菌群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出现分化,配方奶喂养儿更早的向成人样肠道菌群发展。5.粪便发酵后母乳喂养组部分多糖培养基SCFA以产乙酸和丙酸为主,配方奶喂养组部分培养基以产丁酸为主,进一步印证不同的喂养方式,诱导不同的肠道菌群结构,其所产生的SCFA亦不同,证实配方奶喂养儿的肠道菌群过早成人化趋向。6.体外发酵模型测定婴幼儿肠道菌群代谢产物:SCFA水平,其方法学简单,数据和结果可靠,间接印证婴幼儿肠道菌群发育和演替变化,可作为评估婴幼儿肠道菌群发育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喂养方式)的实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