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整理、归纳士材学派历代医家辨治肿瘤的学术思想,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其传承与衍变规律,希望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士材学派。方法:收集士材学派医家现存著作、医案、文献中辨治肿瘤的医案,通过人工筛选后逐条录入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士材学派医家辨治肿瘤医案数据库,数据挖掘方法主要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通过分析士材学派医家医案中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法用药等信息,总结归纳士材学派医家辨治肿瘤的学术思想。结果:本次纳入69例医案,共计91诊次,病案来源于士材学派历代医家留存著作中记录的肿瘤医案及我院中医科士材学派第十一代传人金庆江主任的临床医案,时间跨度较长,从明末清初至今,涉及疾病诊断包含积聚(56例)、噎嗝(4例)、妇科肿瘤(6例)、前列腺肿瘤(3例);一般信息,男性29例、女性21例、性别不详19例,按诊次统计男性36诊次,女性24诊次,年龄分布集中在50~79岁,所占比例为75.4%;发病部位主要在肝脏、胃脘、肠道,共纳入46例;证候方面,频率大于12%的临床症状有腹痛、腹部肿块、乏力、发热、纳差、恶寒、腹胀、头晕、神疲、口干、便秘、不寐,其频率分别为35.16%、28.57%、20.88%、20.88%、19.78%、18.68%、14.29%、13.19%、13.19%、13.19%、12.09%、12.0%,舌象以舌苔薄白居首,出现频次21次、频率为23.08%,脉象排名前4位的分别是细脉(27次)、弦脉(22次)、数脉(14次)、软脉(14次);病因方面,寒邪为主要外感因素,致病因素见瘀,主要病位在肝、脾,涉及肾;用药方面,共涉及药物234味,其中使用频次15次以上的15味,分别是当归(40次)、甘草(39次)、生白术(38次)、白芍(37次)、茯苓(32次)、陈皮(29次)、香附(23次)、党参(21次)、石斛(17次)、蜀羊泉(16次)、木香(16次)、青皮(15次)、瓦楞子(15次)、延胡索(15次)、乌梅(15次),分析15味药物四气温(6味)、平(6味)、寒(3味),五味排名前3位的是苦(9味)甘(7味)、辛(6味),主要归经有脾(11味)、肝(8味)、肺(8味)、胃(6味),经聚类分析得到6个新方,4个核心方。结论:士材学派医家辨治肿瘤认为寒邪是肿瘤发病的重要外感因素,正气虚弱是关键,久之邪实耗气伤津,病在肝脾,导致肝脾不和、肝脾两虚,终至气血阴阳失和之证。主要病机为寒邪伤络、瘀血阻滞,证型归纳为寒凝血瘀证、疲血内结证、正虚瘀结证,病位在肝、脾,涉及肾。基本治法为散寒化瘀、扶正祛邪,主张用甘温补益之剂,配伍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行气止痛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