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炎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具有广泛的宿主谱,能引起人和动物肠道或全身性疾病。雏沙门菌属于专嗜性病原菌,可引起不同日龄的鸡感染发病,耐受鸡长期带菌且生长发育迟缓,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威胁人和动物的健康。沙门菌属经口感染宿主,然后通过对肠上皮细胞或位于派氏结淋巴组织的侵袭,将感染的吞噬细胞移动到淋巴细胞,细菌在此开始繁殖。在此过程中,沙门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是引起宿主致病的先决条件。鉴于FimH的功能研究大多集中在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UPEC)对尿道表皮细胞的黏附方面,而对肠炎沙门菌和雏沙门菌致病进程中FimH所参与的生物学功能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I型菌毛fimH基因为切入点,探究其在肠炎沙门菌和雏沙门菌中所发挥的生物学功能。通过构建肠炎沙门菌I型菌毛主要亚单位FimA原核表达载体,并制备鼠源多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Blot验证肠炎沙门菌和雏沙门菌I型菌毛的表达。本研究通过比对GenBank上沙门菌I型菌毛fimH基因序列,设计一对PCR引物扩增肠炎沙门菌CMCC(B)50336和雏沙门菌15218 Ⅰ型菌毛的fimH基因序列,根据PCR测序结果设计一对同源重组引物,其5’端与fimH基因序列两侧同源,而3’端与氯霉素抗性基因cat表达盒同源。利用λ噬菌体-Red同源重组系统对肠炎沙门菌标准株CMCC(B)50336和雏沙门菌标准株15218的fimH基因进行敲除。首先,以质粒pKD3为模板扩增含有氯霉素抗性的PCR产物,经纯化后分别电转化至含质粒pKD46的肠炎沙门菌CMCC(B)50336和雏沙门菌15218中,在Red同源重组酶Exo、Beta、Gam的作用下,含有氯霉素抗性基因片段的产物借助两翼同源序列与染色体上的靶基因发生重组,置换fimH基因,分别获得一次重组菌50336 △fimH::cat和15218△fimH::cat。在二次重组中,将编码FLP重组酶的质粒pCP20分别电转化入50336△fimH::cat、15218△fimH::cat突变株中,通过对cat阅读框两侧的FLP位点的识别,从而消除氯霉素抗性基因。最后通过PCR检测和DNA测序结果,验证缺失株50336△fimH和15218△ fimH成功构建。血凝试验和酵母凝集试验表明,肠炎沙门菌能发生明显的凝集现象,而fimH缺失突变株丧失凝集能力。生物被膜定性和定量试验证明FimH促进肠炎沙门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此外,在肠炎沙门菌中,FimH促进对禽巨噬细胞HD-11的黏附。然而,雏沙门菌既不能与红细胞和酵母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也不能对禽巨噬细胞进行黏附。Real-Time PCR试验结果显示,fimH缺失上调了卷曲菌毛主要调节子csgD和外膜蛋白ompD的转录。综上所述,肠炎沙门菌Ⅰ型菌毛FimH参与对红细胞凝集、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在禽巨噬细胞的黏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雏沙门菌Ⅰ型菌毛FimH则丧失了对红细胞凝集、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对禽巨噬细胞的黏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