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大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Russia)共生Frankia菌多态性分析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lvtao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大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Russia)是从俄罗斯、蒙古等国直接引入我国北方的一种人工栽培沙棘品种,其具有改良土壤、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以及经济效益高等诸多优点。该树种之所以能在贫瘠土壤和恶劣环境中生长,主要是由于Frankia菌能与其形成根瘤共生体,从而将大气中的分子态氮还原成氨被植物吸收利用。目前,有关俄罗斯大果沙棘共生固氮的研究报道比较少,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俄罗斯大果沙棘共生特性,本文对俄罗斯大果沙棘共生Frankia菌的遗传多样性展开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本文采用改良的CTAB法,对5个不同地点63个俄罗斯大果沙棘根瘤样品进行DNA提取,以Frankia菌特异性引物FGPD807和FGPK333扩增nifD-nifK基因间隔区(IGS),均得到了良好的扩增结果。(2)对63个测试样品的nifD-nifK IGS扩增产物用HinfⅠ、HaeⅢ和TaqⅠ三种内切酶进行酶切,酶切共产生12条可分析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1.6%,表明俄罗斯大果沙棘共生Frankia菌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通过对酶切图谱统计分析显示,63个供试样品可划分为8种IGS型(Ⅰ型~Ⅷ型),不同IGS型在不同采样点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基因型分布广泛,有些基因型分布具有区域性。(4)对不同IGS型之间的Nei’s遗传距离分析显示,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分化,各基因型间的遗传距离介于5.72%~64.55%之间。没有发现不同基因型Frankia菌的亲缘关系与采样地点有相关性。(5)通过对测定序列和已发表Frankia菌株的nifD-nifK IGS区域进行序列比对发现:不同基因型的测试菌株,其nifD-nifK IGS区域在核苷酸大小和碱基组成上存在差异,大小分为67bp和102bp两种类型。Frankia菌nifD-nifK IGS系统发育树显示:8个测试菌株均属于ClusterⅢ(胡颓子侵染组),ClusterⅢ中的Frankia菌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其他文献
使用GIS工具软件MapInfo的二次开发语言MapBasic及可视化开发语言Delphi,初步完成了江苏省海岸带信息管理系统及风暴潮预警子系统的开发。结果表明 :1)研制的风暴潮预警系统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2 )GIS技术是海洋信息技术服务的有效手段。
期刊
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及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攀升。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80万人死于肥胖和超重,是人类健康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