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籍大学新生作为城市的一个新群体,从乡村到城市的转换、从中学场域到大学场域的转换,个体必须重建与外界的互动关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行为、观念,否则会出现诸多适应障碍。研究这一群体、知晓他们的学校适应现状,有助于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也有助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本研究以武汉市六所高校2015级的830名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现状、适应“难题”及其原因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提出改善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相关建议。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处于中等水平,在经济适应性、环境适应性和角色适应性维度均分最低;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农村籍大学新生在性别、独生子女、班干部因素上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家庭来源大学新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院校农村籍大学新生之间存在校际差异。从访谈结果来看,农村籍大学新生存在经济拮据、陌生环境不适应和社会经验不足三个适应“难题”。经济拮据表现在饮食、穿着、出行、日常开销均节衣缩食;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表现在个体无归属感、群体间的异质文化、学术场域资本的缺失;社会经验不足表现在受骗的经历。究其原因是经济资本的匮乏、场域与惯习的“不合拍”、文化资本的代际传承和自我认知偏差。最后提出改善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相关建议。农村籍大学新生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重塑个体的自信心。高校要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资助信息对接制度;重视“隐性弱势”的非经济帮扶;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共同的精神归属;重视个体差异,多形式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