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全球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主要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人口的流动,促使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超过50%。在巨型城市区域,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都相继出现大都市区。广州与佛山作为珠江三角洲的典型都市区,其城市的快速扩展中伴随着土地利用与景观变化,成为学者的研究重点。而城市化过程在景观变化上主要表现为各种城镇建设用地和聚落规模的增长。通过对聚落变化研究,来分析广佛地区的城市扩展的规律与特征。 本文利用广佛都市区1957年与1982年两个时期的地形图以及1995年与2008年的遥感卫星影像为基础,提取了四个时期广佛地区聚落斑块专题信息,对1957-2008年的聚落消涨变化及聚落占地率进行了分析。 在聚落消涨变化中,新生斑块和融合斑块是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融合斑块虽然数量较少,但其总面积最大,是构成聚落斑块面积的主体。而新生斑块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在景观频度变化中,1957、1983年在小于25%的聚落占地率区间内,是景观单元频度变化主要变化区间,即小于25%的聚落占地率的斑块在这两个时期中所占比例较大。1995年在小于43%的聚落占地率区域是主要变化区。到2008年,各聚落斑块之间面积差值明显减小,且大于20%的聚落占地率区间,2008年的景观单元频度均大于1995各占地率区间的景观单元频度。 通过比较不同占地率区间的面积变化,表明三个时期面积变化都集中在低于聚落占地率为40%的区域,1957-1983年0-3%的占地率区间,斑块面积均减小,3%-5%占地率的斑块面积剧增,而后趋于平缓。在1983-1995年这个时期,0-8%占地率的斑块面积均呈减少趋势,8%-15%的占地率聚落斑块面积呈波峰状增加。最后一个时期,0-20%占地率斑块面积均趋于减小,且1995-2008年斑块面积没有明显的变化波峰。 利用城市聚落占地率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在1957-1983年期间,聚落开始向南和向东发展,即天河区和海珠区是变化重点。到1995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特征,即高聚落占地率区域主要呈线状同时伴有块状形式来扩展,在海珠区沿工业大道方向扩展。在白云区聚落沿白云大道扩展,花都区新华区域聚落占地率明显上升。在荔湾区聚落沿芳村大道呈线状蔓延,在佛山南海区的平洲聚落占地率也急剧增长,番禺区市桥高聚落占地率区域开始出现。到2008年聚落开始呈片状融合,佛山和广州聚落明显融合,佛山市区和平洲、大沥区域趋于融合,番禺区内市桥、钟村、大石聚落连接,花都区内聚落由新华镇区域延伸至狮岭镇区域。在白云区聚落开始沿机场高速与江高镇区域融合。 比较不同聚落占地率变幅的增长曲线,1957-1983年期间聚落的面积的增长主要集中于增长幅度20%区域,1983-1995年聚落面积增长主要是小于50%的聚落占地率变幅的斑块的面积增长,而最后一个时期聚落面积的增长主要是小于66%的聚落占地率变幅的斑块的面积增长。1957-1983、1983-1995两个时期内,聚落面积萎缩主要集中于萎缩幅度为5%的区域,1995-2008年期间,聚落面积减少主要集中于减少幅度约为16%的区间内。 通过对占地率变幅和面积变化分析,以斑块面积大于10%的相对萎缩率为聚落斑块萎缩热点,以斑块面积大于70%的相对增长率为增长热点。聚落面积的增长由中心城区转为周边城区,且向北扩张趋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