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其跳跃性及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管与甲状腺外科收治的符合标准的25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以下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及身体质量指数,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有无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否伴有被膜侵犯或者腺外浸润,是否多灶或者双侧癌,是否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T分期,Ⅱ-IV区转移例数,中央区及侧颈区淋巴结数目(转移/清扫)。计数资料的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本研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率约为9.3%(24/259)。跳跃性转移组与非跳跃性转移组比较,单因素分析显示,PTC患者跳跃性转移与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合并桥本甲状腺炎、被膜侵犯、腺外浸润、多灶、肿瘤T分期、双侧癌、侧颈分区淋巴结转移(Ⅱ、Ⅲ、IV区)无关(P值均>0.05);肿瘤最大径<1cm(P<0.001)及肿瘤位于腺体上部(P=0.012)与PTC患者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相关;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在跳跃性转移组中更少(P=0.03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1cm(OR 5.934,P<0.001)和肿瘤位于腺体上部(OR 2.812,P=0.023)是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甲状腺乳头状癌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约为15.8%(41/259)。单侧颈区转移组与双侧颈区转移组比较,单因素分析显示,PTC患者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桥本甲状腺炎、被膜侵犯、腺外浸润、侧颈分区淋巴结转移(Ⅱ、Ⅲ区)无关(P值均>0.05);肿瘤最大径≥4cm(P=0.003)、多灶(P=0.013)、肿瘤T4期(P=0.001)、双侧癌(P=0.001)、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1)和IV区淋巴结转移(P=0.030)与PTC患者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相关;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P<0.001)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数目(P<0.001)在双侧颈区转移组中更多。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4cm(OR 5.522,P=0.007)、肿瘤T4期(OR 2.820,P=0.014)、双侧癌(OR 3.470,P=0.025)和双侧中央区转移(OR 4.102,P=0.002)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最大径<1cm和肿瘤位于腺体上部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发生跳跃性转移。肿瘤最大径≥4cm、双侧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和临床T4期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发生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存在上述因素时,应更细致评估侧颈区淋巴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