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部分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根据指导意见,到2020年年底,全国经营类事业单位将完成或基本完成转企、撤销和退出。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分为三类,一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二是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又分为公益一类(不能由市场配置资源)、公益二类(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三是从事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按拨款方式划分为三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主事业单位。经营类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由市场配置资源,转企改制后属于竞争力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同等参与市场竞争。转企改制前,经营类事业单位一般隶属于上级主管部门,在生产经营上有较大的政策性优势,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少。转企改制后,经营类事业单位会和其他市场主体一样面临筹资、投资、营运等方面的财务风险。因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其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加突出。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转企改制对于经营类事业单位来是一个转变管理体制、提升业务水平和加快发展速度的重要契机。因此,如何在完成转企改制的同时,积极应对和防范财务风险,增强改制后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是一个值得分析研究的课题。为研究转企改制中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本文以转企改制中的JT事业单位(改制后简称JT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为主,理论分析法为辅的研究方法,从财务报表分析的角度,将JT企业和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而来的同行业上市公司作对比分析,通过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分析,识别JT企业在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等方面的财务风险。在识别财务风险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后的功效系数法,建立转企改制中经营类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通过及时识别、准确评价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全面提升JT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经营类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深入推进业财融合和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等多项财务风险应对措施和建议。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阐释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说明分析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述评和相关理论。首先总结分析事业单位改制研究方面的文献研究,然后结合本文研究内容,整理分析财务风险预警的概念和方法。最后介绍了财务风险概念、风险管理内容和典型的功效系数法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第三章介绍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总体情况。本章内容为事业单位改革历程、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政策回顾、改制模式和交通勘察设计行业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情况。第四章为以JT企业为例的案例研究。本章介绍了案例基本情况和选择理由。本章从财务报表分析的角度,将JT企业和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而来的同行业上市公司作对比分析,通过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分析,识别JT企业在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等方面的财务风险。在识别财务风险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后的功效系数法,建立转企改制中经营类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并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第五章为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和建议。本章在前面章节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实际情况,提出经营类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深入推进业财融合和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等多项财务风险应对措施和建议。第六章为结论和启示。本章形成本文的研究结论,并说明本文的启示。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本文在搜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财务问题、内部控制、资产处置或治理结构方面,大多数属于分析现象的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方面的文献量较少。本文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式,通过财务分析,全面研究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各项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这一方面的文献。本文研究案例和对比分析对象属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科研设计企业中的一个细分领域,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案例企业的财务管理综合能力,对同行业其他公司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本文不足之处:本文在预警体系的构建进行评价指标选取时,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未对非财务指标进行详细分析,这是以后深入研究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