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昌市夷陵区东部的鸦鹊岭镇被誉为“湖北丝竹乐之乡”,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日益兴起的大背景下,本文试图从民俗学的视角,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对宜昌丝竹的生态环境、传承形式、传承方式、传承人与保护这几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旨在指出宜昌丝竹与一般的民间曲艺有所不同,它需要多位艺人用多种乐器进行演奏,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传承,只有保护好宜昌丝竹的传承环境才能使它更好地传承下去。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本课题的选题缘由;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与创新点;简述目前学者们对于宜昌丝竹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第一、二章)概述宜昌丝竹的历史渊源、流传地域与表演艺术等内容;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揭示宜昌丝竹的传承和当地生态环境的内在联系。宜昌丝竹作为鸦鹊岭镇的文化标志,在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部分(第三、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根据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详细描述了宜昌丝竹的传承方式,并以在婚礼和葬礼上的表演内容为例做了详细的描述,传承方式的多样性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宜昌丝竹传承方式多元化的需求,为宜昌丝竹更长久有效地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第四章通过对宜昌丝竹传承人、表演参与者和表演环境的调查,认识到了宜昌丝竹传承所面临的后继无人以及艺人的老龄化等种种困境,在总结现已取得的保护成果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可为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研究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