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cs,CAG)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分布、胃镜下形态变化、病理改变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总结刘华一教授辨治本病的临床经验,从而通过本研究对于CAG预防以及开展针对性的治疗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完善,以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更多帮助。方法: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搜集病例,认真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选取210例CAG患者,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生活习惯、病史相关信息、发病原因及诱因、临床症状、胃镜诊断、病理诊断,判断患者证候类型,依据中医体质量表计算转化分,判断患者体质类型。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对刘华一教授治疗本病的医案进行整理,从发病原因与机制、诊断治疗思路、临床用药经验等方面对刘华一教授的临证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结果:1.本项研究共纳入CAG患者210例,其中男性95例(占45.2%),女性115例(占54.8%),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分布以61-70岁最多,占总人数的48.6%;从教育程度看,以高中和中专最为多见,占46.2%;职业以退休或无业人员最多,有128人,占总人数的61.0%。发病原因或诱因以饮食不慎为著,为166人;伴随内科疾病上,高血压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1.9%;患病前饮食偏好上,喜肉食的人数最多,此外男性较之女性,更倾向于喜油腻、浓茶、熏烤食物,女性更倾向于喜轻淡、喜甜食、喜汤泡饭、喜粗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患病前饮食规律看,进食快人数最多,占77.6%。从生活习惯看,男性在喜烟酒方面多于女性,女性在退休后劳累及压力大方面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所收集的210例患者中,脾胃虚弱(寒)证人数最多,为93人,占总人数44.2%,参与调查的患者当中,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这6种体质类型的各种证候构成之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阳虚质、气虚质多见于脾胃虚弱(寒)证,阴虚质多见于胃阴不足证,湿热质多见于脾胃湿热证,血瘀质多见于胃络瘀血证,气郁质多见于肝胃气郁证。而中医体质尚且存在兼夹状况,具有单一体质类型患者占40.8%,两种体质类型患者占45.7%,三种体质类型患者占11.1%,大于等于四种体质类型患者占2.4%。对体质转化分均值及体质倾向展开进一步研究发现,血瘀质得分均值与气虚质及阳虚质基本相同,具有血瘀质体质倾向患者人数最多,占45.7%。3.参与调查的全部CAG患者胃镜下的黏膜色泽,黏膜皱襞是否低平,血管透见与否、黏膜粗糙与否,红斑、糜烂与否,胆汁反流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黏膜白相、黏膜皱襞细少低平、血管透见、红斑、黏膜粗糙、均以气虚质为主,糜烂及胆汁反流则以气郁质为主。4.中医体质类型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中,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慢性炎症程度、活动性、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程度、不典型增生程度在体质分布上均具有差异(P<0.05)。其中HP阳性以气郁质为主;轻度活动性以气虚质为主,其次为气郁质,中度活动性以血瘀质为主。经过两两比较,阳虚质与血瘀质、气虚质与血瘀质、气郁质与血瘀质、痰湿证与血瘀质、阳虚质与湿热质、气虚质与湿热质之间的活动性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慢性炎症来看,轻度慢性炎症以气虚质和气郁质为主,中度慢性炎症以气郁质为主,两两比较可知,阳虚质与血瘀质、气郁质与血瘀质之间的慢性炎症程度存在差异;从萎缩程度来看,轻度及中度萎缩以气虚质、气郁质为主,重度萎缩以血瘀质为主。轻度、中度肠化以气虚质为主,重度肠化以血瘀质为主。两两比较发现特禀质与血瘀质、气虚质与血瘀质、阴虚质与血瘀质、平和质与血瘀质、湿热质与阴虚质、平和质与阴虚质、平和质与阳虚质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不典型增生以气虚质为主,重度不典型增生以血瘀质为主。两两比较,特禀质与血瘀质、平和质与血瘀质、气郁质与血瘀质、气虚质与血瘀质、阳虚质与血瘀质、阴虚质与血瘀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AG体质分布与中医证候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中医体质分布与其相关证候分布大致相同。2.CAG体质分布与胃镜下表现有一定联系,其中气虚质与气郁质在胃镜下更易出现异常改变。3.CAG主要病理改变与体质分布存在一定关联,不同程度的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常见于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当中。其中血瘀质患者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严重程度均高于其他体质类型。4.刘华一教授对于本病临证经验丰富,治疗注重燮理阴阳,调节气机,用药层次井然、通补兼施、擅用对药,法象变通,临床收效颇著,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的优势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