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绸之路是由无数交通线构成的一个交通网络体系,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包括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高原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等道路体系,狭义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指陆上丝绸之路,即自关中向西经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中亚、西亚等地前往欧洲的道路网。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上的丝绸之路,即陆上丝绸之路(简称陆上丝路)的交通变迁。自西汉陆上丝路畅通以来,陆上丝路经历了两汉、隋唐两个繁荣时期,为东西方在商贸、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往提供了条件。五代及两宋时期,陆上丝路沿线政权林立,交通屡有中断。直到蒙古人崛起并横扫欧亚大陆后,陆上丝路交通的通畅程度方才大为提升,由此进入了陆上丝路的又一个繁荣时期。13-14世纪陆上丝路沿线大部分地区为蒙古人建立的政权控制,这一时期的陆上丝路交通可以说是在蒙古的主导下进行的。13-14世纪陆上丝路交通经历了 13世纪中前期畅通和13世纪末及14世纪中前期断续不常两个阶段。从奉元(古长安)向西,陆上丝路交通既对前代的交通线有所延续,也有新的交通线得到开辟。13-14世纪陆上丝路交通线由无数主支线路构成,在这一时期,受战争等因素影响,不同区域交通线的开通年代与发展情况有明显差异。13-14世纪的丝路沿线有大量城市、村镇、驿站、关隘等分布,它们大多延续了前代的所在位置,如奉元、别失八里、帖必力思等,少数位置有所移动,如撒麻耳干、忒耳迷等。通过详细地考证及定位,这些地点大多能在地图上显示其具体位置,是为陆上丝路上类型多样、规模不一的交通点。13-14世纪陆上丝路交通的干道在陆上丝路东段有奉元-兰州、奉元-西宁、奉元-灵州、灵州-沙州等道路,在陆上丝路中段有西域南、北、中三道,在天山山脉以西的丝路西段则有钦察道、巴达哈伤-印度河等道路,这些主干道是陆上丝路交通网的主体,一般连接了较为重要的城市与地区,在正史及游记中有详细记载,故而可以明确地考证并加以辨别复原。在这些主干道间,还有着数目繁多的支线道路存在。相对于主干道,支线道路有关记载较少,往来人员不多,道路里程较短。通过连接主干道及偏远地区,支线道路使丝路交通网更为完备,对支线道路的考证复原也尤为重要。通过Google earth软件对交通点、线的定位及Arcgis软件的分析,这一时期陆上丝路交通的发展情况及道路走向能够清晰显示。13-14世纪陆上丝路的畅通使得东西方间的往来更为便利,见于史籍中的东西方使节、旅行家、传教士、商人等为数众多,其中可对其往来路线加以复原的约有13人。13-14世纪蒙古帝国在欧亚大陆上建立了通达的驿路体系以保证政令的上传下达,驿路是该时期陆上丝路交通主要的性质之一。本文除了对陆上丝路交通网加以复原外,对与陆上丝路交通关系极大的使节往来路线及驿路交通线也加以复原。本文拟通过考证13-14世纪陆上丝路沿线的交通点、线,在绘制后加以复原,最终对该时期陆上丝路交通的情况有明确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