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轮纹病潜伏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及防治药剂筛选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k303968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轮纹病是苹果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枝干和果实,造成烂果、死枝、死树,严重威胁苹果生产。研究苹果枝条内轮纹病潜伏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可为轮纹病的监测、预测和防治药剂的筛选提供快速的检测方法。化学防治是防治轮纹病的重要措施,评价各种药剂对轮纹病防治效果及持效期,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是轮纹病防治的基础。本论文研究比较了快速检测苹果轮纹病潜伏病菌的四种方法,评估了7种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治效果及持效期,为苹果轮纹病的研究与防治提供方法。  用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表面消毒的富士苹果当年生枝条,取皮孔组织进行分子检测、组织学检测、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分子检测较为灵敏,病菌接种1周、2周和4周后,分子检测所检测到的皮孔带菌率为81.7%、71.7%和80.0%,对照枝条上检出的皮孔带菌率最高达28.3%,表明分子检测的假阳性率高,结果不可靠;病菌接种1到2周后,组织学方法检测不到侵染病菌,只有在接种4周后才能检测到侵入寄主组织内的轮纹病菌,菌丝结构清晰,所检测到皮孔的带菌率为61.7%;病菌接种1周、2周和4周后,生物学方法检测到的皮孔带菌率为55.0%、50.0%和70.0%,对照枝条上检测不到皮孔带菌。冬春季节,从果园内采集苹果枝条,观察皮孔的外观形态,发现皮孔表面的坏死组织,外观表现为小黑点,与皮孔的带菌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轮纹病的微观症状,用于轮纹病潜伏病菌的检测。四种检测方法相比,分子检测方法敏感,但可靠性差,需进一步筛选特异引物;组织学检测较为可靠,但仅适用检测已侵入寄主活体组织,但还没有引起可见症状的病菌;生物学检测较为敏感、可靠,但受杂菌影响较大,时间较长,需进一步改进;皮孔外观检测方法简便可靠,但仅适用于检测已形成微观症状的病菌,不能检测在皮孔死组织内潜伏的病菌。  采用先接种后喷药和先喷药后接种的方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抑制在枝条上定殖的轮纹病菌扩展致病的治疗效果和保护枝条不受轮纹病菌侵染的保护效果及持效期。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枝干轮纹病的治疗效果最好,病菌接种1周后喷施,治疗效果可达80%以上,接种5周后使用,治疗效果仍在50%以上;添加生石灰对吡唑醚菌酯的防治效果影响不大;其次是代森铵,病菌接种1周后喷施,治疗效果可达70%以上,病菌接种3周后使用,治疗效果效果仍达58%;甲基硫菌灵、戊唑醇、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和波尔多液五种药剂的治疗效果基本一致,病菌接种1周后使用,治疗效果都在50-60%之间;生石灰能提高甲基硫菌灵的治疗效果。7种药剂中,甲基硫菌灵保护效果最好,施药1周后接种,保护效果可达97%,施药6周后接种,保护效果仍达80%以上;添加生石灰对甲基硫菌灵的保护效果没有影响;吡唑醚菌酯和波尔多液的保护效果基本一致,施药1周后接种,保护效果都在80%以上,施药6周后接种,保护效果仍在70%以上;代森锰锌在施药前期的保护效果较好,达80%以上,但3周后防治效果降至40%以下;苯醚甲环唑和代森铵的保护效果较差,施药1周后,苯醚甲环唑的保护效果只有45%。  轮纹病瘤是病原菌致病过程和寄主抗性的综合表现,为了了解轮纹病菌的周年扩展动态和寄主的周年抗性变化,确定治疗病瘤的关键时期,本论文监测了病瘤内轮纹病菌的生长扩展动态和寄主的抗病表现。结果发现,6月份接种形成的病瘤,11月份病瘤内已形成阻止病菌扩展的次生木栓层,但木栓层的形成并没有完全阻止轮纹病菌的生长扩展,冬春季节病瘤内轮纹病菌在次生木栓层外仍继续生长扩展,并形成较细的扩展菌丝在寄主皮层的细胞间隙生长扩展,次年3月份菌丝外围寄主皮层细胞的细胞壁发亮,可能与细胞壁木栓化有关,有关病瘤内菌丝的生长扩展动态和寄主的抗性变化仍需继续监测。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门诊艾滋病患者使用护理干预对服药依从性的观察.方法:选取260例2015年6月—2016年12月门诊艾滋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130例,对照组130例,观察组给予常
杂食性农业害虫因取食的寄主植物不同,能引起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改变,进而可能影响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本论文初步试验发现,敏感品系棉蚜从取食棉花转为取食黄瓜后,对拟除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取我院临床检验科于2012年1月—2016年1月间检验的28520份血液标本,对不合格的标本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不合格原因及预防
长期以来,机电专业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把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开发设计产品是有利的。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职中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所从事的工作是操作设备、查找故障和排除故障等一线工作,在学校学的知识相当一部分用不上,而现场工作所必需的工作能力又不具备。为此,对教学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