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新型SMO保存液中聚乙二醇分子量及浓度的选择目的:探讨新型SMO保存液中聚乙二醇的最佳分子量和浓度。材料和方法:大鼠肝脏原位灌注切取后在不同SMO保存液中4℃保存24h,保存终点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评分,比较含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的SMO保存液对大鼠肝脏冷保存的效果。将人静脉血与含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PEG的SMO保存液混合,通过自动血沉分析仪检测红细胞沉降率、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光镜观察红细胞聚集的形态学改变,分析PEG对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在相同浓度下,含PEG 35KDa(PEG35)的SMO保存液对大鼠肝脏的低温保存效果优于含PEG 20KDa(PEG20)的保存液,其中PEG35(1g/L)的保存效果最好。含低浓度PEG的SMO保存液对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较小;而含PEG20(30g/L)、PEG35(10g/L)和PEG35(30g/L)的保存液则可显著加快红细胞沉降率,增加血液粘滞度,引起红细胞明显聚集。结论:PEG35(1g/L)是新型SMO保存液中PEG的最佳选择。第二章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及改进目的:建立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模型,为器官保存液的研究提供可靠平台。材料和方法:在国外同类系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征-1(CZ-1)型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系统。随后对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大鼠肝脏经门静脉、胆道分别插管后切取,通过CZ-1型离体再灌注系统在37℃条件下以20ml/min的流量经门静脉循环灌注Krebs-Henseleit液120min。观察肝脏胆汁分泌量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CZ-1型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系统价格低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离体再灌注肝脏的胆汁分泌量为0.248±0.094 ul/min·g(肝组织),与国外文献报道类似。再灌注肝脏组织病理学无明显改变。结论: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模型是器官保存液研究的理想模型。CZ-1型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系统简单有效,可替代国外进口系统。第三章新型SMO保存液在大鼠肝脏保存中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新型SMO保存液对大鼠肝脏的保存效果。材料和方法:大鼠肝脏原位灌注切取后,在UW液和SMO液中4℃分别保存24、48、72h,冷保存终点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保存液pH值和渗透压测定、肝脏增重检测,探讨SMO保存液的冷保存效果。另一部分大鼠肝脏原位灌注切取后,在乳酸林格液、UW液和SMO液中4℃保存24h,未冷保存组为对照,冷保存后通过离体再灌注系统,在37℃条件下以20ml/min的流量经门静脉循环灌注Krebs-Henseleit液120min,通过生化检测观察灌注液中ALT、AST、LDH的改变,灌注结束后通过光镜、电镜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TUNEL实验检测凋亡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NF-κB、ICAM-1、Caspase-3的表达,探讨SMO保存液在减轻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冷保存24h后,SMO液组与UW液组的肝脏保存效果类似;冷保存48h后,SMO液组的肝脏保存效果略差于UW液组,但无显著性差异。冷保存24、48、72h后,SMO液组的肝脏增重分别为5.53±4.21%、6.57±3.24%和8.22±2.96%,而UW液组的肝脏增重为-8.04±6.42%、-12.31±7.61%和-18.58±8.80%。冷保存24、48、72h后, SMO液组pH值分别为7.23±0.04、7.07±0.05、6.98±0.04,而UW液组pH值分别为7.12±0.04、6.93±0.05、6.82±0.04,但两者缓冲能力类似。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SMO液组的渗透压缓慢升高,而UW液组的渗透压升高较快。在冷保存24h后,两组的酶学指标无明显性差异,但灌注120min后,SMO液组ALT值低于UW液组,而AST和LDH则高于UW液组。离体再灌注120min后,SMO液组的光镜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差于UW液组,而电镜检查结果两组无显著性差异。TUNEL结果显示,SMO组的肝细胞凋亡率高于UW液组,但无显著性差异。免疫组化显示,SMO组中NF-κB、ICAM-1、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与UW组类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MO保存液对大鼠肝脏冷缺血损伤的保护效果与UW液类似,但其减轻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弱于UW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