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明”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就学科门类而言,它贯穿宗教学、民俗学、哲学等领域;就形成背景而言,它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等畛域;就发展过程而言,它又经历了宗教化、学理化、工具化的演进阶段;就影响和作用而言,它已融入到了人的社会、道德、精神实践之中。先秦道家作为中华传统思想的源头之一,在神明观念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侧重从哲学层面对先秦道家神明观念进行研究。分为六章(按:含结语部分)。第一章“‘神明’考释”侧重对“神”“明”以及“神明”三词在文字学方面的探源,并简要分析、梳理了“神明”一词出现的时间及词义的演变过程,认为“神”之本字为“申”,本义为闪电,后因原始崇拜观念的影响而成为天神的代名词,是神秘不测、灵妙的象征;“明”原为日月之光或月照入牅,由于日月被先民奉为神祇,“明”字也逐渐具有了“明神”之义,后逐渐具有明察之义;另,根据现有资料探知“神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成书于春秋晚期的《左传》一书中,其含义为神祇。其后,随着观念的演变,先后发展出明智如神、人之精神、神圣高超等含义。第二章“三代时期的神明观念”其有二旨:一在于介绍先秦道家神明观念产生的思想背景;二在于论证本为鬼神意蕴的“神明”向具有人文精神意蕴的“神明”转进的合理性。虽然三代时期并未出现“神明”一词,但是“神明”(“神祇”)范畴下的“天”“帝”“命”等概念都在悄然向着道德化、人文化、理性化的方向演进,这也就为神明观念的演进和转变提供着契机。第三章“老子的神明观念”旨在昭示神明观念在老子思想里开始渐渐与宇宙之生成相联系,并出现了以“神明”指代人之内在精神的萌芽。通过对《老子》书中能够体现神明观念的“神”“明”“天”“帝”“命”“鬼”等概念的分析,以及与孔子、孙子对上述概念理解的对比,发现他虽然具有继承原始神明观念的保守性,但也具备了宇宙论层面的哲学思辨性,并且将神明思想引向“内在精神”层面。至于庄子时期,“神明”一词已经在《左传》《周易》中出现,故而第四章“庄子的神明观念”以《易传》为背景,探索庄子之神明思想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庄子“神明”一方面指向源于“道”的无可方的且能观照万物的一种力量和妙用意义;一方面将“神明”一词原有的指代圣贤道德的含义转变为契合自然之道的灵妙精神境界。此外庄子还进一步创造出将“神明”一词用来描绘人之内在精神的用法。第五章以《黄帝四经》《管子四篇》《鹖冠子》三书为中心考察了战国中后期道家的神明观念,揭示了先秦道家在继老子自然哲学向庄子精神哲学转向后,又一次向政治哲学转向的大背景下,神明思想由以往的追求内在超越向服务于外在实践的转向,即“神明”由所具有的“道”之神秘不测作用义演变为万物之秩序与规律义;由灵妙境界义转化为人超凡的认知、体验能力义,此时期的“神明”展现出了可知性、规律性和工具性等特点。结语部分则重在概括先秦道家神明观念在此一阶段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并揭示先秦道家神明观念对后世神明观念的影响和作用以及阐释对当下思想、实践所产生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