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的出现和传播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血液病患者是CRE肠道定植的高危人群,关于血液病患者CRE肠道定植和定植基础上发生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分析血液病CRE肠道定植的危险因素,总结CRE肠道定植者发生CRE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比较粪便和血液分离菌株的耐药情况。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并送检粪便检测CRE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RE肠道定植的患者为病例组,按1:1选择与其年龄差≤2岁的无CRE肠道定植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CRE肠道定植组和无CRE肠道定植组的临床指标,如疾病状态(初诊、复发难治、完全缓解)、ECOG评分、中性粒细胞缺乏、消化道症状、住院时间、反复住院史、化疗史、3个月内抗生素暴露史等,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血液病患者CRE肠道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回顾性分析CRE肠道定植基础上发生的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比较粪便和血液分离CRE菌株的耐药情况。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血液病患者肠道CRE的检出率为10.2%,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占73.3%、大肠埃希菌占7.9%、产酸克雷伯菌占6.9%、产气肠杆菌占5.9%、阴沟肠杆菌占5.0%、弗氏柠檬酸杆菌占1.0%。2.比较47例CRE肠道定植组和47例无CRE肠道定植组的临床指标,单因素分析显示CRE肠道定植组中,复发难治状态、ECOG评分4分、中性粒细胞缺乏、消化道症状、住院时间、反复住院史、化疗史、CSE感染史、血流感染史(除外CRE)、3个月内抗生素暴露史(青霉素、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均多于无CRE肠道定植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复发难治状态(OR=1 1.195,95%CI 1.596-78.514,P=0.015)、3 个月内青霉素暴露史(OR=4.162,95%CI 1.147~15.098,P=0.030)、3个月内碳青霉烯类暴露史(OR=23.096,95%CI 6.623~80.538,P=0.000)是血液病患者CRE肠道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3.5例(10.6%)血液病患者在CRE肠道定植基础上发生CRE血流感染,粪便和血液分离的菌株均为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4 例(80%)于感染 30 天内死于CRKP血流感染。发生CRKP血流感染时均处于持续CRKP肠道定植状态,占17例持续CRKP肠道定植患者的29.4%,同时5例患者发生CRKP血流感染时,均处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状态,伴有消化道症状。4例从CRKP血流感染至死亡这一阶段持续处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状态,1例经抗感染治疗后治愈,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正常。4.对比粪便和血液分离CRKP菌株的耐药情况,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耐药,1例(20%)血液分离CRKP菌株显示替加环素耐药,其余粪便或血液分离CRKP菌株均对替加环素敏感,粪便和血液分离CRKP菌株的耐药情况一致性高。5例CRKP血流感染患者均接受初始抗感染治疗,3例接受合适的初始抗感染治疗的患者中2例死于CRKP血流感染,2例接受不合适的初始抗感染治疗的患者均死于CRKP血流感染,4例患者从留取血培养标本至死亡的中位时间为6.5天。结论1.血液病患者CRE肠道定植的菌种以CRKP最常见。2.复发难治状态、3个月内青霉素暴露史和3个月内碳青霉烯类暴露史是血液病患者发生CRE肠道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3.血液病CRE血流感染的致病菌以CRKP最常见,死亡率高。持续CRKP肠道定植的血液病患者发展为CRKP血流感染的比例高,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和消化道症状是CRKP血流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CRKP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者,持续处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状态时死亡率高。4.接受不合适的初始抗感染治疗的CRKP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高,CRKP血流感染起病至死亡时间短暂,需根据定植于肠道的CRKP耐药情况制定合适的初始抗感染治疗方案,治疗CRKP血流感染时可选择替加环素作为有效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