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民众对食品的投入也越来越高,对于食品品质与安全的关注已超过对量的关注。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当前的食品安全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整体上看,除了法律、行政监管力度、诚信环境等影响食品安全的传统性因素外,还有两方面的因素值得特别关注,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食品加工技术,在为消费者带来获取食品的便捷和新鲜感的同时也给食品是否安全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打破了食品流通的地域限制,食品安全一旦发生问题,不管是管理方、被管理方还是消费方都必将受到更严重的影响并付出更大的代价。 从近些年发生的食品安全典型事例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食品企业掺假、造假行为屡禁不止,其后果不仅是危害公众健康,更影响到行业的良性发展,同时,法律的威严地位和政府的公信力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损害。因此,在新政策、新形势下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问题寻求解决之道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从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入手,剖析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指出食品产生问题的直接责任源于企业,而政府监管不力是关键。这集中表现在监管职责分工不明、政策法规不健全和政府履职效能不佳三方面。当前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约束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和监管者各主体的社会责任机制失灵造成的,这种局面同时也造成各主体利益分配不均衡。根据这一症结,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必须从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入手,平衡各方利益。具体途径包括:第一、理顺监管体制,进一步明确新机构的监管职责,确保地方监管机构的权力不受压制。第二、健全政策法规,遵循法的统一性原则并制定适度的行业标准,让食品安全保障有据可依;加大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将生产者的首要责任地位落到实处。第三、内外齐抓,一方面通过强化激励机制、优化政绩考核制度及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增强政府的内在监管动力;另一方面,依靠社会监督的力量规范执法行为,通过提高日常管理能力并提供必要的政府服务来增强政府的外部管理;最后,积极发挥公众及行业协会的作用,借助多方力量参与管理,弥补政府管理的不足。 回看2008年我国所取得的奥运食品“零问题”的成就,进一步证实了只要做到食品安全责任意识浓厚、标准细致、执法到位、多方配合,就能较好的规范好食品的生产、销售、消费环节,营造出公平、信息对称的市场环境,实现食品安全保障局面的整体改观,使食品行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