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群的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健康状况。据估计,目前老年人群中约有40%~70%的人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1],其中慢性失眠症在所有睡眠障碍类型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长期失眠不仅会对人的生理及心理造成诸多负面影响,而且容易导致日间觉醒程度下降,主要表现为白天困倦、频繁打瞌睡、乏力、表情淡漠、对既往感兴趣的事失去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认知障碍等症状[2],但是目前关于失眠患者是否存在白天嗜睡的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此外,临床实践中发现年轻人失眠大多由于心理、情绪及精神因素导致失眠,临床常表现为入睡困难,但是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脏腑功能的衰退,睡眠的结构是否有别于年轻人而表现为其他类型的失眠,目前临床上对于老年人失眠类型的研究较少,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目前西医主要运用镇静催眠药治疗失眠,虽然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是长期服用容易产生药物依赖和成瘾,突然停药亦会出现反跳及戒断症状。相比较而言,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显著,长期服用不会产生药物依赖依耐等不良反应。因此,探究老年人失眠的睡眠特点、睡眠特点与中医证候的关联有助于更加合理的选用针对性治疗方法,对于老年人自身生活质量提高及减轻社会的负担均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老年人失眠患者一般资料的调查,睡眠特点(主要包括失眠的类型、日间觉醒程度),中医证候分布规律,PSQI及ESS在失眠类型及证候之间的差异性,失眠类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老年人失眠的治疗及预防保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诊断标准,随机纳入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的145名老年人失眠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PSQI)量表、爱泼沃斯嗜睡(ESS)量表、SPIEGEL睡眠量表评分,并判定失眠的类型及中医证候。采用SPSS 2.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资料,相应的选择描述性分析、秩和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结果1 一般资料:老年人失眠患者在性别差异上,女性104例(71.7%),男性41例(28.3%),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在职业差异上,失眠患者群体中从事脑力劳动者73例(50.3%),体力劳动者39例(26.9%),体力脑力劳动差不多者33例(22.8%);大部分老年人失眠患者的病程较长,主要集中在5年以上,共计78例(53.8%);大部分老年人失眠患者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共计126例(86.9%);53.1%的患者持续使用或间断使用镇静催眠药物。2老年人失眠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从多到少依次是心脾两虚52例(35.9%)、阴虚火旺39例(26.9%)、阳气虚衰25例(17.2%)、痰热扰心16例(10.3%)、肝火扰心13 例(9.7%)。3老年人失眠患者失眠类型从多到少依次是混合型41例(28.3%)、易醒型35例(24.1%)、入睡困难型24例(16.6%)、早醒型20例(13.8%)、多梦型15例(10.3%)、彻夜不眠型10例(6.9%)。4老年人失眠患者PSQI评分主要集中在14-17分之间,共78例(53.8%),ESS量表评分≤10分143例(98.6%)。5老年人失眠患者PSQI评分在中医证候之间分布规律,采用秩和检验P=0.464>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老年人失眠患者PSQI评分在失眠类型之间分布规律,采用秩和检验P=0.037<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入睡困难型、易醒型、多梦型、早醒型、彻夜不眠型、混合型的均值分别是:14.33、13.63、15.60、14.15、15.30、15.56。7老年人失眠患者的失眠类型与中医证候的关系,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入睡困难型失眠与阴虚火旺呈正相关(P=0.020<0.05,OR值为3.000>1),易醒型失眠与心脾两虚呈正相关(P=0.044<0.05,OR值为2.091>1),早醒型失眠与阳气虚衰呈正相关(P=0.033<0.05,OR值为 3.000>1)。结论1老年人失眠患者呈女性高发的特点,从事脑力劳动者更容易发生失眠。2老年人失眠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以虚证为主,主要为心脾两虚,阴虚火旺。3老年人失眠患者失眠的类型以混合型最多见,其次为早醒型。4老年人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较差,但日间嗜睡发生率较小。5老年人失眠患者的中医证候与睡眠质量之间可能无关联性。6老年人中失眠的类型与睡眠质量有关,多梦型、混合型、彻夜不眠型睡眠质量最差。7老年人失眠患者失眠类型与中医证候有一定相关性,入睡困难型失眠多见阴虚火旺证候,易醒型失眠多见心脾两虚证候,早醒型失眠多见阳气虚衰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