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它主要侵害3-12周龄的雏鸡和青年鸡,破坏法氏囊中淋巴滤泡未成熟的B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得感染鸡常常发生免疫失败并且会增加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由于其病毒基因组较小,编码蛋白少,常被作为dsRNA的模式病毒进行深入研究。IBDV基因组为A和B两个节段组成,分别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VP1、衣壳蛋白VP2与VP3、病毒自身的蛋白酶VP4和非结构蛋白VP5共五种蛋白。目前对于该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认识还相对有限,致病机制尚且不明。本研究以IBDV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DF-1为模型,应用亚细胞蛋白组学结合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相对和绝对定量的等量异位标签(iTRAQ)对IBDV感染细胞的蛋白表达变化进行探索。为了探索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以DF-1细胞为IBDV感染模型,采用iTRAQ新技术结合LC-MS/MS质谱鉴定的研究方法,分析细胞感染病毒后24小时的细胞质、细胞核两组亚细胞蛋白质组表达变化动态。LC-MS/MS质谱分析结果表明,胞质和胞核组分共有88个差异蛋白被鉴定成功(ratios≥1.2 or≤0.83, p≤0.05).其中在细胞质组分中鉴定到31个上调蛋白点和8个下调蛋白点,细胞核组分中鉴定到21个上调点和28个下调点。获得的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参与IBDV感染的宿主细胞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免疫反应,信号转导,RNA加工,高分子合成,能量代谢,病毒结合,以及细胞凋亡等。同时又采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验证了差异蛋白的变化规律,发现细胞蛋白hnRNPH1, NF45, API5, RhoGDI, NPL4和DDX42等在病毒感染后有表达变化及移位至胞浆的现象。本研究采用iTRAQ技术结合LC-MS/MS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对病毒感染后亚细胞蛋白质组学信息进行定量分析,为BDV的致病机制和寻找潜在的药物靶标奠定基础。为了研究鸟苷酸解离抑制因子RhoGDI及相关信号通路Rho蛋白在IBDV感染中的角色,阐明IBDV感染对RhoGDI表达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关系,本研究借助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olt方法,检测BDV感染后鸟苷酸解离抑制因子RhoGDI及相关蛋白的转录本和蛋白表达水平,实验结果显示,RhoGDI及相关蛋白的转录与表达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采用荧光双标法分析IBDV感染细胞中RhoGDI的效应蛋白RhoA进行分析,发现RhoA在BDV感染细胞中表达上调,并且与病毒蛋白VP3发生共定位。在过表达RhoGDI的细胞内IBDV各编码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抑制,病毒的效价也有显著下降。这些数据证明RhoGDI能够影响IBDV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