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推进脚步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群体都处于一种出生地与居住地相隔离的状态。一方面,“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传统社会形态已经被打破。多数人的生存方式都面临着“背井离乡”的境况,即使丰富的物质生活也不一定能够弥补这种乡情隔离的精神需求。因为这是一种对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的缺失,于是对“乡愁”的呼唤自然成为一种社会情感粘合剂。另一方面,国家层面也大力倡导在现代化元素中融入“乡愁”,并将“乡愁”放置在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之中。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以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例,通过对纪录片影像内容分析,综合运用了传播学、社会学、叙事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结合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乡土”、“差序格局”等概念,并运用了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以及塞缪尔·亨廷顿对文化重要性的论断等来探究中国乡愁的影像书写与传播。以“乡愁”为主题,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更是对社会寻找一种精神家园的呼应。
本文共分为四章:乡愁概念概述、乡愁影像元素表达、乡愁的文化建构、乡愁的传播效果及价值
第一章:主要是中国乡愁的概念的界定,分别从文学和影像两个层面梳理了“乡愁”的书写传统。本文所讨论的“乡愁”是立足于工业社会快速发展的社会语境,是一种广义的理解,把“乡愁”不仅看作思乡的情感,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民族情结等。
第二章:研究纪录片中“乡愁”影像元素的表达,运用视、听、说镜头语言分别从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呈现纪录片中影像“乡愁”的独特表达。通过对纪录片中相关细节的具体分析,提炼影像中表达乡愁的“元素”,而这些元素正是镜头语言传递出乡愁情感的重要载体和媒介。
第三章:研究纪录片建构的“乡愁”文化,从景观乡愁、人文乡愁、生态乡愁三个层面,对纪录片所建构的“乡愁”文化进行解读,纪录片通过对古村古镇景观的影像书写,将抽象的乡愁具化为实在性的景观,形成一种景观乡愁。在讲述乡愁故事时,纪录片实际上又是传递了乡土社会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输出了大量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一种人文乡愁;而当下反复强调的“乡愁”正是在工业社会加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是整个社会渴望返璞归真的一种情感表达,这是一种生态乡愁的表现。
第四章:研究中国乡愁的传播效果及价值,通过收集纪录片的网络评论,分析“乡愁”传播的效果,并讨论了“乡愁”的传播价值。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以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例,通过对纪录片影像内容分析,综合运用了传播学、社会学、叙事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结合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乡土”、“差序格局”等概念,并运用了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以及塞缪尔·亨廷顿对文化重要性的论断等来探究中国乡愁的影像书写与传播。以“乡愁”为主题,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更是对社会寻找一种精神家园的呼应。
本文共分为四章:乡愁概念概述、乡愁影像元素表达、乡愁的文化建构、乡愁的传播效果及价值
第一章:主要是中国乡愁的概念的界定,分别从文学和影像两个层面梳理了“乡愁”的书写传统。本文所讨论的“乡愁”是立足于工业社会快速发展的社会语境,是一种广义的理解,把“乡愁”不仅看作思乡的情感,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民族情结等。
第二章:研究纪录片中“乡愁”影像元素的表达,运用视、听、说镜头语言分别从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呈现纪录片中影像“乡愁”的独特表达。通过对纪录片中相关细节的具体分析,提炼影像中表达乡愁的“元素”,而这些元素正是镜头语言传递出乡愁情感的重要载体和媒介。
第三章:研究纪录片建构的“乡愁”文化,从景观乡愁、人文乡愁、生态乡愁三个层面,对纪录片所建构的“乡愁”文化进行解读,纪录片通过对古村古镇景观的影像书写,将抽象的乡愁具化为实在性的景观,形成一种景观乡愁。在讲述乡愁故事时,纪录片实际上又是传递了乡土社会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输出了大量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一种人文乡愁;而当下反复强调的“乡愁”正是在工业社会加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是整个社会渴望返璞归真的一种情感表达,这是一种生态乡愁的表现。
第四章:研究中国乡愁的传播效果及价值,通过收集纪录片的网络评论,分析“乡愁”传播的效果,并讨论了“乡愁”的传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