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帧机制的极低速率语音编码方法的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p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字通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极低速率语音编码技术因为其很高的信道资源利用率和极低的编码速率,逐渐在网络通信、军事通信、短波与超短波通信、保密通信和卫星通信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当前主流的低速率语音编码算法主要有码激励线性预测(CELP,Code 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二元激励线性预测编码(如LPC-10,Linear Predictive Coding-10)、多带激励模型(MBE,Multi-Band Excitation)、正弦变换编码(STC, Sinusoidal Transform Coding)、波形插值编码(WI,Waveform Interpolation)、混合激励线性预测模型(MELP,Mixed-Excitation Linear Prediction)等。混合激励线性预测模型(MELP)基于二元激励LPC算法,采用多带混合激励、非周期脉冲、自适应谱增强、脉冲离散滤波和残差谐波处理等5项新技术,使合成的语音更加自然,码率更低,并且具有良好的抗误码特性。而增强型混和激励线性预测(MELPe,Enhanced Mixed-Excitation Linear Prediction)是在MELP的基础上引入超帧机制,加入噪声预处理和后置滤波,改进谐波合成方法,降低码率至1.2kbit/s,同时提高了合成语音的质量,在各种环境下比其他算法具有更好的优越性和兼容性。  因此,本文选取MELPe算法为基础算法,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噪声预处理算法和基音周期、子带声音强度、增益、线谱对参数、傅里叶级数幅度和非周期性标志等参数特征,同时研究了谐波合成(生成混合激励)算法和后置滤波算法。  (2)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帧机制的极低速率语音编码算法,其中包括改进了噪声预处理中的先验信噪比估计算法,把基于软判决方案的预测估计算法和直接判决估计算法结合起来使用,能够更灵活的控制残余噪声,同时还增加了分帧长度,改进了提取基音周期和增益的算法,增加了线性预测分析的窗长,增加了解码器后置滤波的子帧长度,省略了傅里叶级数幅度和非周期性标志的传输,改进了线谱对参数的帧间插值技术等。  (3)完成了基于超帧机制的极低速率语音编码算法在PC机上的实现,在eclipse+cpp+win32和MinGW上用C语言开发了算法的定点程序,利用VC/MFC开发声码器的语音采集与播放程序和用户界面,包括语音文件的编解码和数字语音实时传输。测试结果表明,该声码器将编码速率从2.4/1.2 kbit/s降低为800bit/s,合成语音的清晰度、可懂度良好,声码器的抗干扰和抗误码能力较强。
其他文献
近二十年来,虚拟听觉已成为涉及声学、听觉生理和心理学、信号处理等多个研究领域的热门与前沿课题。基于HRTF的虚拟听觉系统利用信号处理技术,可以产生具有三维空间效果的声音
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是阵列信号处理的重要分支,在雷达、声纳、通讯、地震勘探、医学成像、射电天文等多种军事和国民经济应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在理论上具有良好性能的
MBMS系统通过多个用户共享信道的方式减少频谱开销,让更多的用户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业务,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通过现有的通信技术提升MBMS系统的性能,让其更好地工作
本课题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无线接口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2010ZX03005-001)”及“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的国际标准化与技术验证研究(2012ZX03004-002)”。
单脉冲技术可以实现目标的高精度测角,将其用于机载或弹载雷达对地成像中,可实现合成孔径雷达(SAR)、多普勒波束形成(DBS)等技术难以实现的前视成像。相对于实波束成像,单脉
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喷泉码作为一种基于删除信道的信道编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可靠广播传输场景中。其采用了随机编码的思
极低速率语音编码技术在军事通信、保密电话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在军事、卫星通信系统中,信道的资源十分紧张、带宽很小、信道质量较差、干扰也很严重,因此需要尽可能地
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继电器已经不能满足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新要求,而继电保护器依靠其强大的保护功能成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必需品。现代的继电保护器不再是
随着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及不同通信方式对信息传输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协作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抗信道衰落方法,其通过获得空间分集增益,提高无线通信的传输性能,因而受到
伴随着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接入的迅猛发展,高带宽、高性能已成为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趋势。目前第二、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提供的传统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用户对业务多样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