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从第一届(1977-1981)到第九届(2011-2014),共有41部文学作品获奖。除《少年天子》、《张居正》、《白门柳》三部作品,剩余作品基本以中国20世纪不同时期作为写作背景,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再现时代变迁。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在中国近代史具有转折点与划时代的意义。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改革释放经济活力,文化上人道主义的复兴与反思潮兴起。同时媒介技术不断进步,电视机的逐渐普及,人们的媒介生活开始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作为社会意识层面的文学作品,必然有着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直观反映。本文采用点+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整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媒介生活进行概况分析的基础上,着重选取写作背景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两部作品《平凡的世界》、《钟鼓楼》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的特点,从文学作品这一全新的角度来探究这一时期媒介人们生产、使用和消费媒介的新变化,媒介对人的规训和影响。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媒介生活总体概况分析,包括作品的背景介绍、各个作品媒介生活数量的统计,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文革时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四个时间维度和城市与乡村的地域维度,对不同时期媒介形式演变进行纵向分析,对不同地域媒介生活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并所有作品中以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为代表的五种媒介生活形式进行具体统计分析。第三、四、五、六章《平凡的世界》和《钟鼓楼》两部作品中由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主导的媒介生活进行分析。包括四种媒介在作品写作时期的发展背景、媒介概况统计和具体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