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坐骨神经痛是针灸推拿临床最为常见的主诉之一,常导致患者个人生活质量下降及社会经济效益降低。有报道,一生中患过坐骨神经痛者达到9.4%;每年1千人中有17.2人罹患此病。药物、手术等疗法有一定的副作用,有时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手术后综合征。诸多研究报道了针刺的治疗效果,针刺疗法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由于时间紧张,或疼痛严重,或经济原因,不少患者不能坚持针刺治疗,中西医结合理论及实践中产生的埋线疗法为坐骨神经患者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选择。评价埋线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研究目前很少(仅有1篇),更没有查到比较针刺与埋线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的文章或研究。本研究是此方面研究的第一次,有其意义及必要性。目的以针刺为对照,评价埋线疗法治疗慢性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是一个小样本的临床研究,病例来源于2017年6月到9月的伊朗比尔詹德针灸诊所。患者第一次就诊时,经询问病史、查体,与符合慢性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而有意向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协商,考虑招募同意者进入本研究。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的诊断采用88%特异性与95%敏感度的诊断标准: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单侧肌力减弱或跟腱反射减弱,MRI提示相应节段的椎间盘突出。2周药物洗脱期后,仍符合纳入标准而不符合排除标准,经签订知情同意书正式成为课题参与者,并被随机分为两组。随机方法:依患者纳入顺序,偶数分入第1组,单数分入第2组。二抽一确定第1组为穴位埋线组(接受1次埋线治疗。共纳入14例),第2组为针刺组(接受针刺治疗,每周2次,共4周。共纳入15例)。干预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在腰骶部及所涉及的下肢经脉探查穴位压痛点。埋线组先在腰骶局部埋线,然后在远端穴位埋线。先以聚维酮碘溶液消毒皮肤,然后用一次性埋线针将可吸收单晶外科手术线埋入穴位皮下(需得气)。每个穴位按其标准针刺深度植入。其中委中穴和环跳穴的植入深度要比各自的针刺标准深度浅,以防止损伤血管或神经。针刺组同样先针刺腰骶部穴位,然后针刺远端穴位。先以75%酒精消毒皮肤,然后将0.30rmm×40mrm或75mrm的针灸针刺入适当深度,得气后留针20分钟。其间行针2次,行补法。针刺组共针8次,每周2次。所有患者接受四次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缅因-西雅图腰痛问卷(MSB)评价。时间点分别是: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2周、第一次治疗后4周(针刺治疗结束)和第一次治疗后8周。可能的埋线及针刺副作用也将被记录下来。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22统计软件,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完成试验的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患者28例,每组14例。男性1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7.13岁(27~63岁),其中埋线组46.42岁,针刺组47.85岁。两组治疗前VAS和MSB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的VAS评分都出现了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埋线组VAS评分,治疗前(7.5714± 1.0163)与治疗2周后(6.0.00±1.9215)、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1.7857± 2.1547)、治疗4周后与治疗8周后(0.2143±0.5789),都出现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VAS评分,治疗前(6.7143±1.4898)与治疗2周后(5.2857±1.5898)、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2.6429±1.5984)、治疗4周后与治疗8周后(0.9286±1.5915),也都出现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埋线组MSB评分,治疗前(8.0714±0.7300)与治疗2周后(6.3571 ±2.0608)、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2.2143±2.5773)、治疗4周后与治疗8周后(0.3571±0.9287),MSB值都出现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MSB评分,治疗前(7.7857±1.1217)与治疗2周后(5.7857±2.1901)、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2.8571±2.0702)、治疗4周后与治疗8周后(1.000±1.7541),也都出现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针刺组每个时间点的VAS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针刺组每个时间点的MSB值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是说,接受两种治疗方法的两组患者的VAS值、MSB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埋线疗法和针刺都可使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及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差异不大。由于埋线治疗的一些优势,埋线疗法可能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使用。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针刺的近期疗效似乎优于埋线,而埋线的长期疗效似乎更好一点。这需要今后通过优化试验方案、扩大研究病例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