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路属于社会先行资本,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论文主要研究了收费公路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及规制需求、收费公路产业发展的多维困境及深层原因、国外基础设施产业规制改革考察及启示、收费公路产业规制改革路径的选择、收费公路产业市场化改革、收费公路产业规制体制重构以及收费公路产业规制改革中的利益机制等相关问题。通过研究,首先认为收费公路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规制需求,即收费公路产业具有俱乐部物品属性、自然垄断属性、显著的外部性属性、级差效益属性、基础产业属性、社会公益属性、网络经济属性等。基于上述属性,收费公路产业应定位于网络型基础产业,同时技术经济特征也决定了收费公路产业实施政府规制制度的必要性。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规制可采取多种模式,即既可以选择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内生性规制模式,也可以选择由国有性质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资本有偿提供,同时配以适当的规制措施的外生性规制模式。不同规制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率不同,因此应该结合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采取适宜的规制模式。其次,论文分析了中国收费公路发展现状中所存在的突出矛盾,如公共财政不足与规模持续扩张的矛盾、商业属性与公益属性的矛盾、管理幅度与规模经济效应的矛盾、“政监、政事、政企”三合一的矛盾、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与有效竞争格局的矛盾、政府规制缺失与公众利益保护的矛盾等。论文认为诸多矛盾的凸显,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形成的行政垄断所造成的。同时指出,鉴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适当发展收费性质的公路基础设施是必要的,也符合“用者付费”的公平原则,目前研究的重点不是探讨其应不应该发展,而是探索如何打破收费公路产业行政垄断的利益链,寻求其规范化发展的制度安排。同时,通过对国外基础设施产业规制改革的考察,发现国外基础产业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均致力于引入市场机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努力,这就为中国收费公路产业指出了改革方向。再次,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指出收费公路产业应该实施政府规制框架下的市场化改革路径,而市场化改革应该从产权结构、市场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三个方面展开,缺一不可。其中产权改革的基础是现代产权理论,主要目的是引入非公资本,实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从而为收费公路产业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制度条件;市场结构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竞争机制理论,主要目的是打破垄断,创建市场竞争机制;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理论基础是超产权理论,主要目的是实现商业化运作,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政事分离、政企分离”。收费公路产业改革框架的设计必须兼顾产权结构、市场结构以及企业治理结构三个系统,争取实现三个系统的良性互动和耦合。基于上述规制改革路径的指导,论文从收费公路产业的融资、投资、运营、养护等环节出发,探讨了收费公路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措施。指出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是产权多元化和有效竞争的基础,PPP投资管理模式是产权多元化和有效竞争的实现载体,股份制公司治理结构是产权多元化和有效竞争的实现途径。同时指出,收费公路产业市场化改革离不开政府规制,而现有的规制体制无法适应收费公路产业的市场化改革需求,因此应该重构中国收费公路产业的规制体制。具体而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规制机构,实现政监分离,完善规制法规,明确规制内容等。最后,通过研究指出,规制改革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公平与效率的均衡与协调,而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的实质是强弱两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基于此,从产权、竞争、治理结构、规制体制等角度入手构建收费公路产业规制改革框架固然重要,但这恐怕只是浅层次的问题。如果要彻底规范公路收费制度,促使其可持续发展,还应分析规制改革中的利益机制问题,尤其是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利益机制,保护弱势利益群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