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肠息肉(intestinal polyps)是肠粘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根据病理类型分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肠息肉为临床上常见的良性病变,但却属于癌前病变,息肉-腺瘤-癌序列已成为公认的肠癌演变模式。肠息肉缺少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结肠镜检及病理组织学活检可确诊。因此,镜下早期发现结肠息肉并行切除治疗,可有效预防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及大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的发生。胃息肉(gastric polyps)是隆起于胃黏膜的良性赘生物,被报道可增加结肠息肉发生的危险性。有试验证明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s,FGP)及胃腺瘤性息肉患者患结肠腺瘤(CRA)的危险较无胃息肉患者显著增大。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迄今尚不清楚,有假说认为与基因因素有关[1-3],有假说认为与生活环境因素有关[4-6]。哪些因素可增加胃息肉患者发生结肠息肉的风险,临床工作中,临床医师应建议哪些胃息肉患者行结肠镜检查,此类患者如何筛查结肠息肉或肿瘤,目前并无标准策略。既往研究中对单纯胃息肉、腺瘤、胃癌及单纯肠息肉、腺瘤、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较多,但对胃息肉患者发生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研究较少。胃肠息肉合并发生时的息肉特点与单纯息肉发生特点有无不同,除FGP及腺瘤性胃息肉外,其他病理类型是否会增加结肠息肉发生的风险,相关报道也少见。因此,很有必要通过研究分析解决以上问题。通过研究,找到胃息肉患者易发生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总结胃肠息肉合并发生时的特点及分析胃息肉各病理类型与结肠息肉发生风险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医师提供胃息肉患者行结肠镜检查的筛查标准,并为临床医师行结肠镜检查提供依据,以提高结肠息肉的检出率。研究方法:研究分为两部分。1.第一部分: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消化科住院期间均接受胃肠镜检查的患者共256例。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胃息肉合并肠息肉患者作为病例组(n=73),单纯胃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1(n=107),单纯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2(n=76)。分析全部个体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临床资料(HP感染、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2.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上述病例组及对照组患者的胃肠镜报告,总结病例组及对照组息肉的发生特点。包括息肉发生的数目(单发、多发)、部位、病理类型。3.对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其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计算优势比(OR)及95%CI。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统计结果(1)性别及年龄:a.病例组中,男女分别为27例(36.99%)、46例(63.01%);岁数从24岁~86岁,平均岁数63±13.16岁。b.对照组1中,女性79例(73.83%),男性28例(26.17%),年龄25岁~86岁,平均年龄68.52±11.01岁。c.对照组2中,男女人数及所占比例为43例(56.58%)、33例(43.42%);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3.41±11.89岁。(2)年龄分布结果按岁数将全体人员分为≤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及>80岁6个组,病例组中61~70岁人群所占比例最大(27.40%),其次为71~80岁年龄组(24.66%);对照组1中51~60岁人群所占比例最大(35.51%),其次为41~50岁年龄组,占25.23;对照组2中71~80岁人群所占比例最大(35.53%),其次为51~60岁,占25.00%;病例组中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为60.27%,对照组1中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为35.51%,对照组2中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为59.21%。2.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1相比:a.单因素X2检验结果病例组60岁以上患者、HP感染率、吸烟率、饮酒率、高胆固醇率、高血压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0.014、0.024、<0.001,0.043);男性比例、高甘油三酯率、糖尿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94、0.590、0.568)。b.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胃息肉患者易发生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为年龄、HP感染、高胆固醇血症(P=0.008、0.003、0.006);各危险因素按优势比(OR)值从大到小依次为HP感染(OR=3.099,95%CI:1.479—6.496)、高胆固醇血症(OR=3.009,95%CI:1.373—6.593)、年龄(OR=2.757,95%CI:1.308—5.813)。(2)与对照组2比较:病例组较对照组HP阳性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而男性比例、6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吸烟率、饮酒率、高甘油三酯率、高胆固醇血症率、高血压率、糖尿病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0.885、0.154、0.733、0.273、0.053、0.322、0.718)。第二部分1.病例组与对照组1胃息肉发生特点病例组中单发性胃息肉为主,共54例(73.93%);多发性息肉19例(26.03%)。好发部位依次为胃体38枚(46.91%)、胃底28枚(34.57%)、胃窦7枚(8.64%)、贲门5枚(6.17%),胃角3枚(3.71%);按组织病理分型划分依次为炎性息肉54枚(66.67%)、胃底腺性息肉15枚(18.51%)、增生性息肉10枚(12.35%)、腺瘤性息肉2枚(2.47%)。对照组1中单发性胃息肉91例(85.05%);多发性息肉16例(14.95%)。好发部位依次为胃体73枚(60.33%)、胃底28枚(23.14%)、胃窦12枚(9.92%)、贲门5枚(4.13%),胃角3枚(3.48%);按组织病理分型划分依次为炎性息肉65枚(54.17%)、胃底腺性息肉28枚(23.14%)、增生性息肉26枚(21.67%)、腺瘤性息肉2枚(1.68%)。两组间胃息肉的数目、部位及各病理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与对照组2肠息肉发生特点总结(1)病例组中,单发性肠息肉68例(93.15%),多发性肠息肉5例(6.85%)。好发部位依次为左半结肠64枚(62.14%),右半结肠31枚(30.10%),直肠8枚(7.77%)。按组织病理类型依次为腺瘤性息肉58枚(56.31%),非腺瘤性息肉45枚(43.69%)。对照组2中,单发性肠息肉73例(96.05%),多发性肠息肉3例(3.95%)。好发部位依次为左半结肠61枚(61.61%)、右半结肠34枚(34.34%),直肠4枚(4.05%)。按组织病理类型依次为腺瘤性息肉64枚(64.64%),非腺瘤性息肉35枚(45.36%)。两组间肠息肉在数量、部位及各病理类型组成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病例组中右半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率67.74%明显高于左半结肠5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对照组2中左半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率69.23%高于右半结肠55.8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结论:1.年龄大于60岁、HP感染阳性、高胆固醇血症为胃息肉患者易发生肠息肉的危险因素;危险性从大到小依次为HP感染、高胆固醇血症、年龄。2.HP感染阳性为胃肠息肉合并发生的危险因素,建议患者行根除HP治疗。3.胃肠息肉组胃息肉特征与单纯性胃息肉相似,单发性息肉多见,病变发生部位循序为胃体、胃底、胃窦、贲门、胃角;各病理类型发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炎性息肉、FGP、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4.胃肠息肉合并发生时,结肠息肉特点与单纯性结肠息肉发生特点相同,均以单发性息肉常见,最常见生长部位依次为左半结肠、右半结肠、直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5.各病理类型胃息肉并未证实可增加肠息肉发生率,胃息肉不能增加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6.胃肠息肉合并发生时,腺瘤性息肉更易发生于右半结肠,胃息肉患者行结肠镜检查时应更加注意右半结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