φ14.27m土压平衡盾构软土地区施工诱发地层变形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5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密集区修建大量地下隧道工程形成地下交通网络是目前满足大型城市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的有效手段。随着设备制造能力和施工技术的提高,大直径、超大直径的隧道工程不断涌现。上海外滩隧道的成功修建标志着Φ14.27m土压平衡盾构登上我国超大直径隧道工程的舞台。虽然Φ14.27m土压平衡盾构已经在工程中成功应用,但是对于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诱发的地层变形特性、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展开。本课题依托采用Φ14.27m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的上海虹桥枢纽迎宾三路新建隧道工程,借助理论分析、原位试验以及现场监测等手段,对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开挖面稳定特性、诱发地层变形特性以及施工控制技术等进行全面研究,进一步完善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基于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的进出土平衡理论和工程实测数据研究开挖面稳定控制参数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土压平衡盾构土舱压力的建立机理,提出基于变形控制的土舱压力上限值的理论计算方法。采用原位试验的方法对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过程中开挖面水土压力和土舱压力的分布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土舱压力与盾构施工参数和开挖面水土压力的关系。参考原位试验结果,建立考虑时间效应的开挖面稳定分析的数值模型,研究了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开挖面土体失稳发展情况以及土层渗透系数、盾构停滞时间等对开挖面稳定的影响。   (2)建立考虑时间效应的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掘进的三维数值模型,研究盾构掘进过程中土层变形特性和孔隙水压力的发展情况。采用原位试验的方法对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掘进诱发的地表沉降分布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施工参数,如土舱压力、同步注浆等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对工程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汇总,研究了不同地层条件下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诱发的地表沉降规律。结合原位试验和监测数据,研究了盾构施工期间施工停滞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3)运用供需平衡原理,对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的关键施工工序进行分析,确定保证盾构连续施工的关键设备能力指标、材料运输方案、材料储备等,形成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零等待施工的关键参数计算方法。对迎宾三路新建隧道工程关键施工工序进行跟踪记录,统计各工序的施工时间,运用建立的零等待施工方法对工程进行优化,提高了工程的施工效率。   (4)基于大量试验、理论、数值研究成果,形成了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穿越机场敏感建构筑物的施工控制措施,保证了Φ14.27m土压平衡盾构成功穿越运营中的虹桥机场。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铁路运输的发展,一种新的结构形式——高架车站应运而生。高架车站既不是单一的房屋结构,也不是单一的桥梁结构,而是一种桥梁和房建相结合的结构体系。与传统的地面车站
本论文总结了混凝土损伤模型在混凝土结构分析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借鉴有关研究思路及成果,通过断裂能及耗散能密度确定损伤演化规律,应用非线性卸载-线性重加载路径描述,建立混凝土
本文研究的内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缺陷桩的灌注桩基础竖向承载性状研究”的一部分。随着灌注桩的广泛应用,桩身各种缺陷也屡见不鲜,桩身扩径也是众多缺陷中的一
建筑物在服役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损伤和破坏,其中地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然因素。地震时,建筑结构受到低周反复荷载的作用,使结构构件的塑性铰区域产生不可恢复的塑形变形
钢框架-支撑体系在高层钢结构中被广泛采用,研究该体系在地震下的动力响应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天津新图书馆正是采用了钢框架-中心支撑体系,其主体内部存在多处柱上下不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于地下空间的开发越来越多。基坑的开挖深度和开挖面积不断增大,对基坑支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土钉墙支护因其造价低廉、工期较短、灵活多
近年来,随着污染加剧、资源匮乏世界各国建筑业竞相开始进行再生混凝土的开发和应用,一方面可大量利用废弃的混凝土,减少建筑业对天然骨料的消耗;另一方面,还可以减轻混凝土废弃物造成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普通再生混凝土性能差难以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所以需要对普通再生粗骨料进行强化,机械强化法是现今较为有效、操作简便且实现成本较低的强化方法。为了将机械强化再生混凝土应用于实际
随着煤炭开采量不断增多、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安全稳定的巷道支护日益成为一大难题。在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中,支护失效甚至巷道坍塌现象时有发生,它不仅影响了巷道工程的施工进
目前,向混凝土内掺入引气剂、矿物掺合料及外加剂已经成为提高混凝土抗冻性和抗渗性的主要措施。当前,在工程中为了控制混凝土的抗冻融性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控制拌合物的含气量。
国务院于2004年提出了国家防震减灾中长期目标,即到2020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抵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能力,大中城市、城市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