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发展相关问题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生态文明建设”一词也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点提出;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要依赖于城镇化发展的成果,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唇齿关系。依照城镇化发展的诺瑟姆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理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势必与城镇周边的生态环境存在互动机制,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城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既要考虑到城镇化建设给经济以强大的推动力,还要考虑到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以生态环境为载体的前提下,如何继续保持城镇化发展的活力、动力和可持续性,这就涉及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问题。 城镇化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世界空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这是人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已有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结合重庆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实际,紧紧抓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这两大系统,将遵循人文规律的城镇化过程与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环境变化过程有机结合,立足重庆市五大主体功能区划分对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影响展开研究。具体而言,全文研究遵循如下思路:(1)解析基础概念;(2)分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其作用原理,反映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反馈机制;(3)应用重庆市面板数据,具体分析重庆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特征;(4)对重庆市各区县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数据进行整体分析,以区县为评价单元,对其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5)针对重庆市各区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情况的评价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本文结论如下: (1)从2005~2012年,重庆市各区县的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数、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指数总体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但个别区县的个别年份有城镇化发展回落现象,总体上波动较小,均呈现稳步发展态势,这表明重庆市近年来在城镇化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效。 (2)从2005~2012年,重庆市各区县近8年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值介于0.379~0.500之间,处于拮抗阶段。“城市发展新区”稍微好于其他四个功能区。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中,加强生态建设,以此才能保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和谐前进。 (3)从2005~2012年,重庆市各区县总体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但个别年份有回落现象,耦合协调度指数介于0.301~0.638之间,随年份变化而逐步跨过“轻度失调发展”转向“初级协调发展”,由“损益型发展”发展到“滞后型发展”。城镇化发展方面应加大力度,跟上生态环境的建设,以此提高协调水平,实现后起之秀。 (4)从空间维度看,区域空间差异明显。各个区县的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数、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评价指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评价指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数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这与各个区县的城镇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程息息相关,这说明各个区县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先天禀赋和后天改善的措施和力度各不相同,包括政策因素、自然因素、人为观念等因素均体现出空间差异性。 (5)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内部因素对整体的影响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至关作用,每一个局部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体的发展状态。因此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如何达到最优化的“耦合协调关系”状态,还需要政府、环保部门、国土部门等相关部门实行区域联动、分工合作,共同实现五大功能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