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都被纳入“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之中。一个地区的人口在保持不断流动,分析探讨人口流动的方向、强度等特征及规律可为解决区域城市生态环境压力寻找突破口。尽管目前学界在人口相关问题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但还很少有从流空间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人口流动倾向与人口流动强度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本研究将流空间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进而提出“可持续流空间”这一重要概念及理论框架,并应用到珠江三角洲城际人口吸引力研究。深入分析研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城际间的人口流动方向、强度等动态特征及其演化,掌握珠江三角洲城市人口吸引力城际差异,可以为协调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各种复杂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从流空间的视角来看,人口流离不开旅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相互叠加作用。旅客流是人口流动的重要载体;物流和资金流为人口流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信息流汇集多元的跨地域传输方式为人口流动提供必要的信息。本研究运用相对联系系数模型、世界城市网络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分别对珠江三角洲城际旅客流、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节点分布与网络联系结构,以及城市外向服务流强度做了分析。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快速发展,信息流与人口流动之间的联系不断密切。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以海量网民行为数据为基础的百度指数大数据,将信息流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放在突出位置纳入人口流动倾向模型的构建过程,符合信息时代人口流动研究的客观需要,而且与以往人口流动倾向研究中通过传统的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数据获取方式相比,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获取的网络行为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样本数量、结构等限制,提高数据资料的客观性与可信度。具体地,根据人口流动主体认知导向的一般信息需求及网络搜索行为习惯,本研究以“城市j招聘”、“城市j地图”、“城市j房地产”为关键词依次查询百度搜索引擎用户关注度搜索指数。这样的关键词选取与设置,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具有一定流动动机的人口向目标城市流动的心理倾向,并基于此构建了城际间人口流动倾向度模型,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际间人口流动倾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还将人口流入倾向总相对强度这一参数首次引入人口流动辐射模型,并运用改进的人口流动辐射模型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际间人口流动强度空间动态特征,并构建城际人口吸引力指数(PAI)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际间人口吸引力指数加以评价。基于城际人口流动倾向度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珠江三角洲城际人口流动倾向中心度的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和2015年珠江三角洲各市的中心度排名保持稳定,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位居前4位,这个结果和珠江三角洲以劳动力为代表的人口流动现实情况相吻合,这说明本研究得出的珠江三角洲城际人口流动倾向特征及规律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未来潜在的流动趋势。从空间分布格局看,珠江口西岸城市人口向珠江口东岸的深圳逐步建立较强流动倾向路径。广州与佛山之间、深圳与东莞之间的流动倾向相对强度保持在较高水平。此外,对珠江三角洲各城市的流入倾向相对强度总量分析发现,广州、深圳主导地位突出;东莞、佛山紧随其后。珠三角各市人口流入倾向相对强度总量的空间分布差异显示,珠江口沿岸地区逐步成为人口流动倾向较强地区,空间上沿珠江口呈现“n”型分布。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际人口吸引力指数显示,广州、深圳的人口吸引力指数一直排在珠江三角洲前2位,产生了明显的双核集聚效应;东莞、佛山排在第3、第4位,处于第二梯队;惠州、中山、江门排在第5至第7位,处于第三梯队;肇庆、珠海对人口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广州、深圳双核心节点地位牢固确立;珠江口西岸尚未形成新的核心节点。另外,本研究得出的人口吸引力指数有助于从区域人口集聚潜力及人口流动规律视角解析与预测珠江三角洲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特征及未来趋势,为进一步探讨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和气候效应提供重要依据。最后,本研究还从城市区位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分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几个角度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城际人口流动调控的政策建议,为形成可持续的人口流空间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