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二元经济”,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和工业化过程中,由于部门间生产函数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区域间或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原因导致的经济性两极分化现象。 从思想承续的角度讲,二元经济思想可以追溯到重农学派。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农业上劳动力的增进,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力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这可以看作是工农业二元经济思想的最初萌芽。后来一些经济学家也提出了有关二元经济的观点,但“二元结构”作为一个术语,最初是由荷兰社会学家波依克提出的。真正掀起二元经济研究热潮的是刘易斯,他在1954年发表的经典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开辟了二元经济发展分析方法,吸引了众多学者对二元结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自刘易斯之后,费景汉和拉尼斯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进一步模型化,被称为“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成为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分析二元经济问题的经典模型。出于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反思,乔根森力图在一个新古典主义的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发展问题,哈里斯和托达罗则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理论。卡尔多继承了凯恩斯传统,详细考察了农业剩余对二元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不仅受到供给方面的约束,而且受到有效需求不足方亟的约束。 二元经济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综合地利用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解释二元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在研究内容上将分工组织、工资制度、市场分割、收入分配等概念引入到对二元经济的分析之中。 当前二元经济的理论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仍然具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分散地处理二元经济问题的不同组成部分,缺乏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来涵盖二元经济的产生、强化及其解除路径;二是此类研究中一些模型的前提假设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尚有差距,从而就影响到理论对经济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三是忽略了服务业部门。 我国作为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和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要在借鉴二元经济理论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处理好工农业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等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