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则臣作为当下文坛不可忽视的创作力量之一,一直吸引着学界和读者的关注与青睐。近年来,随着作家创作的不断扩充和深入,一个日趋饱满具体的乡土世界开始呈现在人们眼中,它作为人物的儿时故乡、都市的对立与参照出现,抑或作为寄寓美好价值理想的乡土乌托邦而存在,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与文学气质,成为我们理解作家、把握其整体创作、进而考察新世纪以来作家书写乡土方式的重要一环。本文在全面梳理和把握前人研究基础之上,选取徐则臣的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以作家乡土想象与写作为切入,力求探讨作家笔下乡土的两种书写面向,进一步发掘其乡土想象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美学风格。第一章主要讨论徐则臣关于乡土现代变迁的现实主义书写。此时乡土作为人物的地理(身体)故乡而存在,展现着城乡一体化同质化背景下乡土的没落,包含作者关于村镇地理人文景观消逝、人物追寻都市脚步的出走、以及以“运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难题等方面的正视与反思。第二章以徐则臣对于现代个体的生命观照为重点,探究作为精神故乡的乡土存在价值。由复杂的人性认识自己、借对自由生命状态的欣赏解放自己、找寻精神与灵魂的归处来原谅自己,此三方面是徐则臣在写作中关怀拯救众生的尝试。第三章在前文之上总结徐则臣乡土想象的个人标签。首先,叙述语言的优美精致让小说充满画面感与自然美,饱含情感、充满意趣。其次,尴尬特殊的乡愁使得作家在想象乡土时形成一种有距离的写作,这样的距离对于创作来说,既是局限也是契机。最后,以徐则臣为代表讨论当下乡土书写产生的新变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与意义。让乡土不再局限于与“城市”相对立的地理概念,而具备任由想象驰骋、超越现实的视野或将成为今后更多作家的文学选择。结语部分提出统揽徐则臣小说创作的“理想主义”让乡土世界具备洞穿现实、照亮幽暗的精神力量,表达对作家作品新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