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组装生物膜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反应惰性的材料,已经越来越引起生物和化学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利用磷脂分子特有的分子结构,即有一个亲水的头和疏水的尾,人为地创造适宜的条件,大量的磷脂分子就可以在分子间力作用驱使下,自组装成脂双层膜层结构。本文就是以这种自组装生物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结构性能的分析,希望建立起基于这样的膜层的生物传感器装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 利用三电极电化学分析仪研究膜层的电化学特性:用循环伏安法对膜层进行连续的扫描,得到该系统的循环伏安图。可以看到膜层的电阻是相当高的,同时自组装生物膜还表现出平板电容器的电化学特征。分析认为:如果电子交换速率足够快,那么控制整个反应的限速环节就是扩散速度。大部分单层、双层和多层(包括s-BLMs)系统看来是属于这样的一类,即其中电子转移受动力学限制,这意味着氧化还原物往电极(BLMs)表面的扩散速度不是限速环节。特别的,如果这种系统被认为能够进行电子过程(一般地说是电导,包括离子),可以用传统的电化学方程来描述其反应过程。通过电化学方程的分析,得出系统的电流-电压是指数关系的结论。从实验得到的数据看,是支持该结论的。因为这两种途径都可以预示电流-电压的曲线呈指数关系,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机制来评价实验结果是必要的。过电位值越大,其机制越可能是隧道效应。大多数高度完整、无缺陷的未修饰单层、双层和多层膜系统都归于隧道效应这种电子转移机制。(2) 利用椭偏光学成像系统研究自组装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椭偏光学成像在膜层的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它的测量可以精确到几个纳米的数量级上,因此对于研究自组装生物膜的膜层结构是非常有帮助的。脂质体在亲水硅片上自发的吸附融合进而得到平板膜层。可以看到,在最开始阶段,在硅片表面吸附了大量的脂质体,在磷脂分子之间及磷脂分子与表面基团之间分子力的相互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脂质体彼此融合后破裂,破裂后的平面膜层随即吸附到基底表面形成稳定的双层膜结构。待形成后,从厚度信息推知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膜层不再有明显的变化发生。整个过程是在大约20分钟之内发生的。得到的膜层结构上是非均匀的,尤其是其边缘存在明显的分子堆积现象,分析认为:双分子层结构一旦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出现,就要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将多余的脂分子向周围挤压,使得大部分区域形成双分子层并趋于稳定。由于<WP=5>使用了胆固醇,限制了磷脂分子的侧向活动能力,因此在膜层边缘出现了明显的由多余脂分子形成的边界。非常奇妙的是这种运动虽然使膜层结构不均匀,但是却降低了整个系统的熵,使膜层更加稳定。为了验证膜层是稳定的,将多个膜层同时构建在同一个样品上,膜层间距很小,彼此边缘分子存在着吸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膜层稳定存在,并没有发生融合现象。这就为自组装生物膜在生物传感器装置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3) 构建基于自组装生物膜层的细胞力学传感器装置模型。细胞在外界条件变化时,膜层上会发生相应的反应。细胞的生理反应往往是群体反应的结果,因此把细胞整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是必要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反应信号,最大地降低背景噪音,因为群体细胞传感器装置具有了信号放大的功能。本文基于以上考虑,建立了一个细胞力学传感器模型,同时也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4) 对基于自组装生物膜的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做了一个介绍,对所涉及的各种传感器类型分别给予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