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噻二唑为构筑基元的给受体型深红及近红外荧光分子的合成、表征与光电性质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ty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已获大规模应用,降低材料成本、拓展发光波段(色域)仍然是该领域的主题。与可见光相比,发光能量较低的深红光及近红外(NIR)发光材料仍然很缺乏。NIR发光材料在能源、通信、生物成像、传感和先进光电等一些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特别是NIR成像技术在军事领域和民用用途中都有很大需求。且太阳光谱的50%能量属于NIR区域,NIR吸收材料是提高太阳能转换效率的重要材料体系。典型的有机近红外材料大致分为几类如金属配合物,离子染料,π共轭发色团和电荷转移(CT态)发色团等。近年来磷光和给受体(D-A)荧光(CT态)NIR材料是研究的关注点。磷光体系包括Os,Ir和Pt配合物,其中,基于Pt配合物的磷光发光器件,在波长700-900nm范围内实现了最高24%的外量子效率(EQEs)。但该类器件因长寿命的三重态激子湮灭效应,其外量子效率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滚降速率严重,而且磷光材料价格昂贵也是进一步应用的制约因素。另一类D-A型NIR发光材料具有成本低、结构变化丰富、载流子注入与传输性质优异等特点引起高度关注。但是D-A型材料同样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大多数NIR材料在固体状态下荧光量子产率和激子利用率较低,需要大幅提高。近红外材料的基本设计原则就是降低带隙,即降低最低空分子轨道(LUMO)和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的能级差。原理上D-A型近红外材料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态是电子和空穴分别局域于相应的分子给体与受体上,相对容易实现能隙的减小,将光谱红移到深红光乃至近红外的发射区域。但是纯CT态电子跃迁轨道之间的重叠很少,辐射跃迁效率很低,导致其本征发光效率一般比较低。所以设计如何利用CT态得到理想近红外发射的同时也迫切需要找到提高CT态材料发光效率的有效途径。我们课题组在对CT类材料的研究积累上提出了新的分子激发态设计理念,即局域态与电荷转移态之间有效杂化的新型激发态(HLCT)。该思路主要是通过分子结构的合理设计来达到调控局域态与电荷转移态组分和杂化的目的,应用在近红外分子设计上时,该类型分子即能利用CT态得到能隙更窄的深红光及近红外发射,又能利用到局域态的高轨道跃迁重叠积分来实现高的材料发光效率。这对于有机近红外材料的开发与进一步应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以结构简单的强缺电子刚性杂环吡啶噻二唑为基本的受体(A)构筑单元,与常见的给体基元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从深红到近红外发光的D-A型荧光材料,详细研究了分子结构与聚集态等因素对材料激发态性质的影响以及与最终材料器件性能的关系。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吡啶噻二唑(PT)的结构非对称性,即由吡啶环上氮引起的4、7位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差异,设计合成了三苯胺为给体的两个同分异构体p-TPA-PT和d-TPA-PT,以及两侧取代三苯胺的对称分子DTPA-PT。溶剂化效应拟合的分子激发态偶极矩表明这些分子存在两种不同的激发态形式,但材料的荧光衰减曲线都符合一次指数拟合,证明该类型分子始终表现出一个态的发射,即局域和电荷转移有效杂化的激发态(HLCT)发射。异构体分子p-TPA-PT给受体之间缺少氢原子的位阻,扭转角较小,辐射跃迁速率(kr)较大,同时其单键的旋转自由度较大,因而其非辐射跃迁速率(knr)也较大。而d-TPA-PT中由于氢原子空间位阻影响,扭转角较大,kr较小,但由于旋转受限,分子结构变得更加刚性,其knr也较小。而结合两者特性的对称分子DTPA-PT则表现出更高的kr相对较小的knr,所以分子DTPA-PT拥有更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更红的光色。基于DTPA-PT的掺杂电致发光器件发射位于644 nm,最大的外量子效率和亮度分别达到了3.87%和12000 cd m-2。以上研究都说明,吡啶噻二唑(PT)作为受体构建D-A型分子在有机电致发光红光乃至更红光色区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2.以具有小扭转角的p-TPA-PT分子为原型,进一步引入吸电子基团,设计合成了含有氟原子和氰基取代的p-TPA-PT-F和p-TPA-PT-CN。理论计算表明这些分子都具有较小的扭转角,其前线轨道部分分离的同时也存在很好的重叠,因而都具有较大的S1态振子强度。单晶结构也显示这些分子之间的扭转角较小,其中p-TPA-PT-F的晶体结构与p-TPA-PT类似,而分子p-TPA-PT-CN由于氰基的相互作用,晶体结构明显不同于前者,分子变得更加平面化。氟原子和氰基的引入,同时也增强了受体强度,p-TPA-PT-F和p-TPA-PT-CN的光致发射光谱进一步红移,尤其是p-TPA-PT-CN红移至近红外区,但是其固体状态下的荧光量子产率仍然维持在0.3左右的高水平,这都得益于分子具有好的平面性,使得其激发态下LE态和CT态充分杂化。基于这些材料的电致发光器件表明,p-TPA-PT-F相对与p-TPA-PT电致发光的光谱虽未表现较大的红移,但是其最大外量子效率从1.55%增加到2.00%。而p-TPA-PT-CN的电致发光光谱红移到了700 nm,器件外量子效率达到了了1.45%。综上所述,基于受体核PT的给受体型分子在平面化构型高效率近红外材料的设计方面具有指导意义。3.基于PT受体的对称型分子DTPA-PT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但其光色位于深红光区域,进一步降低带隙至红外区,我们在分子中引入噻吩基团作为给受体之间的桥联结构,进一步增强给体强度,设计合成了以二苯胺与咔唑为给体的对称分子DTPS-PT和DCZS-PT,同时我们也比较设计合成了以双氟取代的苯并噻二唑为受体的对比化合物DTPS-ff BT。晶体解析发现,分子DCZS-PT拥有最小的给受体间的扭转角与最紧密的晶体堆积结构,分子DTPS-ff BT的扭转角则相对较大(23.3°),其晶体堆积最为疏松,而分子DTPS-PT的扭转角大小介于两者之间,其分子之间也表现出相对合适的堆积密度。此外,由于分子给受体强度的变化,分子内电荷转移作用从DTPS-PT、DTPS-ff BT到DCZS-PT逐渐减弱,分子激发态偶极矩拟合三个分子激发态偶极矩分别为11.1D、12.3D和13.3D,介于典型LE与CT分子之间,表现出LE态和CT态杂化的激发态性质。并且分子在中等极性溶剂中与固体状态下的荧光量子产率都能维持在相对高的水平。基于这些材料的电致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主峰都实现了700 nm以上的近红外区发射,其中分子DTPS-PT 40%掺杂器件的发射在840 nm处,EQE为0.183%,最大辐照功率为2202 m W Sr-1m-2。相比其非掺杂器件,效率提高,且光谱红移。与之相同,DTPS-ff BT 10%掺杂器件的发射和外量子效率相对于100%纯发光材料器件也有明显的提高,EQE增加约100%,发射峰值红移了8 nm。而掺杂虽然提高了分子DCZS-PT的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但是却对其光色的影响太大,在10%掺杂浓度下器件发射蓝移到700 nm以下。研究表明合理设计近红外材料调节激发态性质可以实现掺杂器件效率的提升,并且电致发光光谱红移,保证色纯度。
其他文献
传染病的发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危害是巨大的.传染病动力学就是定性、定量地来讨论种群传染病传播规律的方法.通过分析传染病系统的动力学性态,了解和预测在疾病流行时
农民是经济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处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基层,他们要面对多方面的压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收入也难以得到保障。与工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农业经济一直处
谢炘同志是我院的创始人之一。是我党的好党员,是我省医学教育战线上的好干部,是我省教育卫生界的一位优秀学者。他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一位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解放后,在党的
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十分新颖,挣脱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但是当前美术教学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基于美术教育现状和遇到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阅读教学的开展离不开课外资源,课外资源的合理使用可以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部分“实施与建议”中就强调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教参之外课外资源的合理使用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课外资源的价值实现最大化,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和提升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
ZnO是一种直接带隙的半导体材料,室温下带隙宽度为3.37 eV,激子束缚能高达60 meV。ZnO纳米结构,由于在未来光电子器件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正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进行了Z
文章对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及消解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市场所能提供的岗位不成正比,毕业生的能力和就业岗位所需不对等。针对这一困境,高校应做
分析负荷预测与短期负荷预测及其重要性,介绍基于小波分解模糊灰色聚类和BP神经网络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图像配准是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基本问题,用于比较或融合针对同一对象在不同条件下获取的图像,包括对象或场景识别、根据多张图像的3D建模、立体匹配以及运动追踪等,它是图像
冬季北方地区,沥青路面在雨雪过后结冰,造成车辆与路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大幅度降低,导致交通安全隐患,同时严重影响公路系统运输效率。路面积冰难以去除归根结底是由于冰与路面材料的牢固冻结,而路面防冰的根本目的是破坏冰与路面材料的粘结界面,因此从路面材料的低温冻粘特性入手,研究其表面冻粘强度的变化规律,对沥青路面冻粘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基于凝液层理论,分析影响沥青表面冻粘强度的因素,并提出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