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了创造力不仅是个人的特质,而且也可能随着环境和情境而改变。社会心理学家已经确定了一系列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在解释水平理论的发展基础上,近年来心理距离对于创造性的影响成了一个新课题。目前关于心理距离对于创造性的影响,主要从解释水平理论和加工迁移理论来探讨。解释水平理论,指人们对事件的解释会随着对事件的心理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假设性)的知觉而发生系统改变,从而影响人们的反应。具体来说,当知觉事件的距离较远时,人们对事件进行表征使用抽象、本质和总体的特征(高水平解释);当知觉距离较近时,人们倾向于以具体、表面和局部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低水平解释)。加工迁移理论认为:认知程序正在参与一项任务而被激活并保持着活跃的状态,它们可以被带到或转移到随后的任务中。还处于活跃状态的程序有利于随后的加工时,就形成了“适当迁移”的加工。还处于活跃状态的程序不利于随后的加工时,就形成了“不适当迁移”的加工。因此,遥远心理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表现在遥远心理距离激活了抽象表征方式,这种被激活的抽象表征方式转移到了随后的创造性任务中,所以促进了创造性任务的表现。已有的研究表明,在遥远时间距离和遥远空间距离下的高水平心理表征会提高创造性成绩。然而,社会距离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创造性任务,探讨社会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社会距离是指社会客体与个体自我差异的大小(如自我-他人:朋友-陌生人)。与时间、空间距离的单一维度不同的是,社会距离所涉及的维度更多。在本研究中,采用自我——他人这一维度,选取自己和陌生人作为社会距离的两个水平。实验1是一个预备实验,初步探索社会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我们以81名大学生为被试,随机分到三个组中,每名被试完成物体特殊用途测试、顿悟问题、远距离联想测试三类创造性任务。在三个创造性任务上,社会距离的效应均不显著,这与我的实验预期不相符合。在实验1改进的基础上,进行了接下来的实验。实验2探讨不同社会距离,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我们以112名大学生为被试,随机分到自我、陌生人、控制组中,每名被试完成两个经典顿悟问题。不同社会距离下,顿悟问题总分没有差异,空间顿悟问题的解决没有差异。但是,相对于自己的问题,和不涉及社会距离的问题(控制组),当告知被试是陌生人遇到的问题时,被试在文字顿悟问题上的表现更好,也就是说,遥远的社会距离下,被试对文字顿悟问题的解决会更好一些。实验3探讨不同社会距离,被试在发散思维任务上的表现是否具有差异。我们以107名大学生为被试,随机分到自我、陌生人、控制组中,每名被试完成一个物品特殊用途测试。数据结果显示:相对于自己的问题,和不涉及社会距离的问题(控制组),当告知被试是陌生人遇到的问题时,被试在发散思维任务上的表现更好,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上的差异均显著。实验4探讨不同社会距离,对决策中市场信息创造性整合的影响。我们以110名大学生为被试,随机分到自我、陌生人、控制组中,每名被试完成一个商业决策问题。对于决策中信息的创造性整合,自我组,控制组,陌生人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创造性任务,探讨了社会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遥远社会距离下,促进了言语顿悟问题的解决和创造性观念的生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并丰富了解释水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