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乡村旅游在增加居民收入、助力乡村文明建设、接力文化传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时代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途径。居民的旅游支持度是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学界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从成本收益层面探讨了农村居民对乡村旅游支持与否的根源,认为当预期收益大于投入成本时,农村居民就会持支持态度。但是,农村居民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旅游在增加居民收入、助力乡村文明建设、接力文化传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时代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途径。居民的旅游支持度是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学界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从成本收益层面探讨了农村居民对乡村旅游支持与否的根源,认为当预期收益大于投入成本时,农村居民就会持支持态度。但是,农村居民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感性人”。农村居民的地方归属感越强烈,就会越认同在“地方”的生活意义,越愿意参与“地方”的使用与管理。因此,本文以乡村旅游地居民为对象,研讨乡村旅游地居民地方感对旅游支持度的影响路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促进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本文展开如下研究。首先,在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探讨居民地方感的维度以及影响因素;其次,构建量化研究模型探讨居民地方感与旅游支持度之间的影响路径;第三,以恼包村为例,在预调研的基础上,修正居民地方感影响旅游支持度的研究模型;第四,借助Amos软件明确居民地方感对旅游支持度的影响路径与影响程度;最后,根据模型结果提出研究结论与启示。研究结果显示,地方感的两个维度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对旅游支持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感知形象、旅游参与和社会联系均对地方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联系对地方认同影响最大,旅游参与对地方认同影响最小;居民感知形象、旅游参与和社会联系均对地方依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形象对地方依赖影响最大,旅游参与对地方依赖影响最小;居民收益感知在地方感和旅游支持度之间未发挥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果与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本文认为从完善地方形象、改变居民思想、增强社会联系、增强收益感知、增强居民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入手,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旅游支持度。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消费观念不断转变,旅游休闲已成为幸福必需品,城市作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居环境,在客观上已具备深度发展旅游休闲的条件,旅游休闲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功能;城市作为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统一体,已成为现代旅游支撑点,城市旅游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城市旅游具有巨大的需求空间;但是,城市旅游根植于城市复合巨系统,受多种因素影响制约,城市旅
空气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环境和人类生命健康,还会通过改变大气辐射影响某一区域甚至是全球气候,造成广泛而又严重的不利影响。为应对大气环境问题以及保证经济发展,我国将建设数字中国与实现绿水青山作为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然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而大数据产业一方面对数字经济发
我国已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在新时期,作为社会发展与经济核心增长动力的数字经济,越来越成为国家战略方针与各类社会活动扎根落实、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新兴的数字化技术是促进生态环境优化与改善的重要推手,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充分应用在能源系统的各个环节,取代人工劳动为自动化技术,能够显著的提升能效,促进节能减排,更能激发去碳、负碳技术革新,促进数字化和绿色化相辅相成。在地域发展中的驱动
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旅游需求持续增长,乡村旅游的魅力更加显现。“到乡村去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结合旅游发展形式,打造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后,山西省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山西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6733万人次,营业收入约81.3亿元,受益农民达42.4
从2022年党的二十大到2023年的全国两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一系列未来发展规划的关键词。过往几十年经济及社会的快速进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过往较为粗放、单一的发展模式和评价体系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已难以契合新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如何解决发展中不协调、不均衡、不可持续问题已成为聚焦点。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核心区域和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能否有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科学客观的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限制越来越显著,粗放的环境能源消耗方式使得环境资源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而黄河做为我国第二大河流,覆盖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6%;生态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复杂,上中下游生态具有各自的特征,流经我国北方大部分省份,黄河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格局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近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
在旅游业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与交通业深度融合、联通共进成为产业经济现代化的新面貌之一。交通既是旅游要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刺激和限制旅游业升级的重要外部条件;既是实现异地转移的渠道,也是成本消耗的重心。据《内蒙古旅游统计分析报告(2022年上半年)》,2022年1月-6月,内蒙古全区接待国内自驾出行游客占比达到了73.34%,后疫情期内蒙古旅游加速复苏,自驾游成为新的增长点,市场规模居首位。
对于“碳达峰”,我国早在2014年《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宣言》会议上,就首次提出了关于我国将在2023年实现“碳达峰”这一长远计划。2020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再次提出了“双碳”目标——力争在2030年以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以前实现“碳中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体量大,想要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因此,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生态文明建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01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4.2%,我国已经出现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结构高龄化等特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自建立以来,基金结余一直都很充裕,但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龄化加剧,慢病率、重大疾病患病率上升等原因使得基金支出增长率逐渐高于收入增长率,基金结余率持续走低,导致医疗保险基金面临巨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其转型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理单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因此,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既关乎本流域高质量发展,也对全国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据此,本文以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共选取40个城市测算20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