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钙低钒渣中回收钒的研究

来源 :江西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tanmi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钒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材料,但可供有价提取的资源有限,钒的赋存状态多以复杂共生矿存在,且品位偏低,大多在1%以下。钒的提取来源主要是从含钒钢渣、石煤、废催化剂和铝土矿等中回收。本文以广西某工厂的沉钒渣为实验原料,针对沉钒渣中钙含量高而钒含量偏低的特点,提出了加入碱性添加剂焙烧、超声波辅助碳酸钠浸出的工艺,并在此基础提出了浸出液采用碳酸型季铵盐萃取分离钒和铝、碳酸钠配合氢氧化钠反萃、铵盐沉钒、煅烧后得到五氧化二钒的新工艺。在沉钒渣焙烧-浸出工艺过程,首先考察了添加剂种类、添加剂添加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等因素对钒渣浸出的影响。研究发现较为适宜的焙烧工艺参数为氢氧化钠添加量为钒渣质量的35%,焙烧温度为1223K,焙烧时间为1.5h。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焙烧渣浸出过程相关因素对钒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渣的最佳浸出工艺条件为:浸出剂为2mol/L碳酸钠溶液,液固比为5:1 mL/g,浸出温度为60℃,180W超声波辐射60min,钒的浸出率达到90%以上。为富集浸出液中钒和分离其中的铝,本研究确立了季铵盐萃取体系,考察了萃取剂浓度、改性剂浓度、相比、溶液的p H、萃取温度和振荡时间等因素对钒铝分离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相配比为40%碳酸型A336+16%仲辛醇+44%磺化煤油的萃取体系能在料液(V2O5=0.9g/L,Al2O3=4.3g/L,pH=13.9)中萃取分离钒和铝,其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相比O/A为1/1,温度为25℃,振荡频率为220rpm,振荡时间为10min。钒的单级萃取率达到80%以上,钒铝分离系数为37。通过绘制萃取等温曲线,确立了当相比O/A为1/2,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三级逆流萃取,即可让钒的萃取率达到99%以上。对于附载有机相的处理,本研究先采取了洗涤除杂工艺,用10g/L的碳酸钠溶液经过一级洗涤即可除去有机相中92%的铝酸根。然后通过正交实验确立了最优反萃工艺参数:1.8mol/LNa2CO3+1.0mol/L NaOH,相比O/A为1/1,温度为45℃。在此工艺参数下,钒的反萃率可达到80%以上,经4级逆流反萃即可让附载有机相中钒浓度降低至0.05g/L以下。本文还对反萃后液沉钒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钒的初始浓度、加铵系数、温度、pH、沉钒时间、陈化时间和搅拌速度等因素对沉钒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沉钒工艺条件为:加铵系数为6.0,沉钒时间为1h,陈化45min,温度为80℃,pH为8.5,搅拌速度为350r/min。将沉钒过程得到的偏钒酸铵晶体经洗涤、烘干、煅烧工序处理所得到的V2O5产品达到了国标冶金99级品质要求。
其他文献
针对棚车雨漏试验机走形速度单一不可调的缺点进行改造,欲将电机改为变频调速控制,降低走行速度,满足对车体的喷淋时间要求。变频器选用国内知名品牌英威腾CHF100A矢量通用型
在我们当前的中小学教学实践过程当中,会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教学方式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授课方式,很大程度的降低了传统教学当中所存在
通过贸易便利化提高贸易效率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本文利用OECD最新编制的贸易便利化指数(TFI),采用2015年出口至美国的98国96部门的数据,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贸易便利化
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提高,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对林业的主导需求,林业正在由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转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
<正>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全球约有7000万癫痫患者,其中90%以上的患者分布在中、低等收入国家[1]。我国癫痫患者近千万,癫痫患病率逐年升高,每年新发病例40~60万[2
随着经济和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幼儿音乐游戏是学前教育舞蹈课程中“幼儿舞蹈创编”中的一章课程,在幼儿舞蹈创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游戏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
花性调控的研究一直以来是生物学家关注的热点,果桑,叶用桑,生态桑等不同用途品种的开发对桑树花性别要求不同。桑树种质资源研究的传统方法为通过杂交育种筛选出优良性状,然
小学英语教学中,故事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想要做好故事教学工作,就需要对其进行问题设计,通过设计的方式,来推动学生形成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触发学生学
控制器、电机作为电动车的两大核心零部件,二者的匹配性能直接影响整车的性能。文章将从两者匹配存在的问题,两者匹配性数据分析,改良系统匹配性的措施,从这几方面来简析电机
本文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作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网络软件来研究网络教学中的教学情况,从而探索实际可行的措施,以实现良好的网络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