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运行模式变迁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o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6月,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教育部出台了提升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协调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实施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随着政策的不断延续,高校“对口支援”运行的模式发生了变迁,从最初的“一对一”对口支援模式发展到“多对一”模式,再到2010年诞生了“团队式”的对口支援新模式。政策的运行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迁?为什么会如此变迁?政策的成效怎么样?政策变迁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如何进一步优化政策?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对我们更好地理解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以及政策的运行,推动政策发挥更大的效用,带动整个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公平是有益的,且是重要的。  本研究以“高校‘对口支援’运行模式变迁”为研究主题,以组织场域理论、历史制度主义理论为基础,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和访谈法对案例高校的“对口支援”运行模式变迁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运行的15年,政策得到了支援和受援高校良好的贯彻和执行。政策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初步构建起了一个以98所支援高校和74所受援高校为主体的高校“对口支援”网络;西部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升初见成效;一批西部受援高校的办学水平大幅提升。但高校“对口支援”在制度设计上和政策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政治动员不能长期作为开展“对口支援”的主要手段,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缺乏问责与评估,政策的运行中还存在规模效应、模仿效应、数字效应。  2001年至2016年,十五年间,高校“对口支援”的运行模式发生了三次变迁,从2001年的“一对一”对口支援模式,到2005年的“多对一”模式,再到2010年的“团队式”模式。“一对一”对口支援模式是政策的最初模式,支援高校对受援高校采取了全面支援的措施和手段帮助受援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并形成了一套内外组织、管理、支援机制;“多对一”对口支援模式是以学科支援为核心;“团队式”对口支援模式是多所支援高校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组成联盟,并对一所受援高校的所有学科进行支援。从对口支援模式看,不同模式的支援目标、措施、组织管理机制和支援机制各有不同。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运行模式的变迁带来了高校“对口支援”组织场域的变化。不同的组织场域包含不同的组织主体与关系系统、不同的政策目标、不同的社会资本、不同的制度逻辑。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运行模式变迁的动因来自于政策变迁的关键节点和深层结构。高校“对口支援”运行模式变迁的“关键节点”为2005年和2010年,五年为政策的一个“正常时期”,在五年的节点上政策的运行模式发生变迁。宏观政策的冲击、政策创新驱动、节点总结、领导者的变更和政策受益者的需要是高校“对口支援”运行模式变迁关键节点的条件要素,亦是运行模式变迁的动因。我国高校“对口支援”运行模式变迁受到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运行模式变迁的基因表现为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工具、政策的运行组织机构和政策执行等方面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具体概括为:高校“对口支援”是政府的一种应急性的制度选择,政策目标和内容过于简单化和泛化,政策工具主要是权威工具、激励工具和象征工具,政策的运行组织结构固化,其一直遵循“政治任务——政治动员——权威化执行、选择性执行与象征化执行并存”的政策执行路径。优化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运行的策略在于:第一,构建高校“对口支援”的国家战略;第二,履行地方政府的职责;第三,调整高校“对口支援”的目标导向;第四,建立高校“对口支援”评估体系;第五,探索高校“对口支援”合作共赢机制。
其他文献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的形成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概念教学在各科教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首先对概念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对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本研究目的:1、了解中国高校学生的个性类型和个性特征;2、考察其个性类型和个性特征与专业选择方式之间的关系;3、探究有哪些相关的专业偏好或学习风格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