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站点周边区域道路行人活动与行为研究--以北京市朝阳门站为例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li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对轨道交通出行的依赖越来越大,轨道站点周边区域在城市空间形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高密度的开发模式、混合程度较高的土地功能、相对优越的地理区位等因素都会导致城市站点区域人流的大规模聚集。人流的集中进一步促进了站点周边的街道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轨道站点与周边步行空间、商业业态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等要素影响着街区活力,站点周边区域建成环境要素同样对街道人流及人群活动存在吸引或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活力,应当重点改善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站点周边区域的活力,因此本研究以北京朝阳门地铁站为例,聚焦于轨道站点周边区域的步行活力,旨在通过现状调研、特征分析、建立行人影响模型等方式,获取站点周边地区的行人行为活动情况和内在规律,为今后轨道站域步行系统规划、设施布局等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文对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明确研究对象及范围,对站域周边步行行为活动特征进行概括,梳理总结本文准备研究的轨道站域步行活动影响因素。介绍本研究采用的理论方法,公共空间公共生活(PSPL)研究方法与空间句法的方法过程以及适用条件。
  然后,开展轨道站域行人活动及行为相关数据采集。第一,基于轨道站点周边区域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总体设计;第二,采用问卷访谈的方式完成站域居民出行需求信息的采集;第三,采用断面观测法记录所有轨道站点出入口客流量与地下通道、人行天桥的通过性人流量;第四,基于手机GPS软件进行步行路径跟踪调查,采集出站乘客路径选择特征信息;第五,利用PSPL方法对轨道站点周边重要空间节点的步行空间环境、步行活动进行调查,同时对站域内城市道路路段行人流量进行调查。
  其次,基于以上调查数据,对轨道站域行人的活动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第一,在站域内居民出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站域内生活性服务设施选择概率与步行距离、生活性服务设施类型及规模的关系,刻画轨道站域内步行出行生活性服务设施选择行为特征;第二,分析轨道站点出站客流步行距离圈层分布规律和步行路径的绕行规律,对轨道出站客流步行路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第四,阐述并总结轨道站域范围内重要空间节点中的活动分布特征和道路路段行人流量分布特征。
  再次,基于调查数据与步行行为特征分析,对轨道站点周边区域道路行人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计算,利用SPSS对影响因素与路段行人流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显著性水平与置信水平对21项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初步筛选,识别出9项显著性影响因素,具体包括:路段与轨道站点的距离、站点输入客流、道路等级、300米范围公交线路数、300米范围内公交乘客登降量、餐饮服务可达性、商业建筑面积、局域整合度以及平均通勤距离。根据显著性影响因素与行人流量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降低多因素指标之间的共线性,提取道路及轨道交通影响因子、公交影响因子以及空间及商业影响因子这三个主因子,并分别建立主因子与9个影响指标的多元线性方程组、主因子与路段行人流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由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空间及商业影响因子F3对路段人流量的影响最大,路段的局域整合度越好、500米范围内商业建筑面积越大,则该路段行人流量就越大。公交影响因子F2对路段人流量的影响次之,路段中心300米范围内的公交线路数越多、公交登降量越大,路段行人流量越大。道路及轨道交通影响因子F1对路段行人流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中路段到轨道站点出入口的距离、路段的平均工作距离(通勤与路段距离比)、餐饮服务的平均距离(餐饮服务的可达性)与路段流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即路段与轨道站点出入口、工作办公建筑、餐饮服务设施间的距离越大,路段的行人流量越小。
  最后,针对前文的分析,对轨道站域空间环境提出优化改善措施,并总结本研究的不足与缺漏,对以后轨道站点周边区域行人行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其他文献
互通立交作为高速公路上具有特殊空间几何构造和复杂交通流特性的结构物,在实现交通转换、消除交通冲突、提高通行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通车时间和交通量的增长,互通立交区域安全运行态势日益严峻,事故比重居高不下。国内外学者虽在人因工程、交通冲突、运行速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对互通区事故发生机制仍不明晰,对微观驾驶行为和驾驶工作负荷研究不足,尚未建立有效的安全性评价理论和方法,因此,有必要进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推广,在节能减排、改善环境污染等方面均有重大意义。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必备的配套基础设施,其建设水平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但目前许多地区均面临充电难的问题,例如用户充电需求类型(快、慢充)与相应充电桩供给模式不匹配、充电站规划选址不合理等问题日益严重。溯其根本,最主要的原因为缺乏对出行者充
学位
为了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单向四车道超宽断面隧道不断在高速公路新建、改扩建工程中涌现。由于道路及环境上的特殊性,隧道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路段,尤其是中间段,交通事故数占比较大,且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往往形成重特大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较其他照明段更为严重。对于高速公路超宽断面隧道中间段,由于行车道多,速度较快,通行的交通量较大,更需要重视其存在的交通安全风险问题,尤其是照明光环境条件。超宽断面隧道中间
学位
城市地面公交与地铁换乘与衔接是提升公共交通一体化程度和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定量化评估公交线路接驳效率对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供给结构、提升居民公共交通出行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关于接驳效率评价的研究多面向换乘过程,未覆盖乘客出行全过程,且评价指标较为单一,难以从整体上对城市公交接驳效率进行定量化的精准评价。  鉴于此,论文基于海量多源异构公共交通数据,面向乘客出行全过程,构建接驳效率评价指
学位
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510元提高到2019年的30732元,出行及长距离出行需求也逐渐提高,民航和高铁则成为近年来长距离出行的主要承担方式。民航吞吐量由1.7亿人次提高到2019年的13.52亿人次,高铁客运量在2019年达到了22.9亿人次,长距离运输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高铁与民航企业在400-1000公里的出行距离内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格局。但是目前我国的长距离出行领域的
近年来,得益于共享经济和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汽车共享以其分时租赁、经济灵活、移动便捷支付等优势,逐渐成为可供城市居民选择的中短途出行方式。汽车共享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城市交通出行结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新的共享自驾出行方式。然而,汽车共享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汽车共享还车难、风险高、用户体验差等。本论文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探究城市居民对汽车共享使用意愿、出行方式选择及购车行为的影响,进而量
学位
目前,公路隧道已经成为我国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山岭重丘区。随着公路隧道的增多和长大化,隧道交通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隧道内行车路侧容错空间小且行车环境相对昏暗,驾驶员对安全行车界限及道路线形整体走向的识别、判断能力降低;隧道交通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安全行车限界不明晰;相对于隧道外道路行车环境条件,驾驶员对隧道安全行车限界的要求更高。为改善隧道内的交通安全风险,清晰明确的安全行车界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汽车已经逐渐成为家庭中一个重要的交通出行工具,能够有效地减少人们的出行时间,为出行提供便捷舒适的体验。但是小汽车作为使用消耗品,其性能也会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大而逐步下降,逐渐成为老旧车辆。另外,科技的进步也同样推动着机动车更新换代,进而促使这部分老旧车辆或等待报废或使用频率降低,长期占用城市公共停车资源,成为“新型城市垃圾”,对城市交通、居民出行和市容市貌造成了严重影响。本论文
学位
最近几年,由于快速的公路隧道建设和高速公路的路网越来越完善,隧道数量不断逐年增加。目前我国的公路隧道人工照明多采用的时依据亮度分级照明调控,其亮度值多只考虑设计参数的最大值来设定,不能按照检测的隧道外交通环境等因素实时变化动态调整,而且在制定的调控策略缺乏对照明光环境色温的调控,隧道照明存在不合理,不仅给行驾驶员的安全视认和行车带来隐患,同时过度的照明还造成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因此,本文以驾驶员安
学位
道路具有安全、高效、快捷等优点,在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公路网不断得到加密和完善。同时,随着路网建设密度的增大,不可避免地公路行车环境产生日光眩光的点与段的密度及总量也越来越高,因此,当太阳高度角较小时,日光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日光眩光,给驾驶员视认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交通路况信息的获取变得困难,使得道路交通安全性下降,严重时甚至引发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