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对轨道交通出行的依赖越来越大,轨道站点周边区域在城市空间形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高密度的开发模式、混合程度较高的土地功能、相对优越的地理区位等因素都会导致城市站点区域人流的大规模聚集。人流的集中进一步促进了站点周边的街道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轨道站点与周边步行空间、商业业态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等要素影响着街区活力,站点周边区域建成环境要素同样对街道人流及人群活动存在吸引或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活力,应当重点改善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站点周边区域的活力,因此本研究以北京朝阳门地铁站为例,聚焦于轨道站点周边区域的步行活力,旨在通过现状调研、特征分析、建立行人影响模型等方式,获取站点周边地区的行人行为活动情况和内在规律,为今后轨道站域步行系统规划、设施布局等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文对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明确研究对象及范围,对站域周边步行行为活动特征进行概括,梳理总结本文准备研究的轨道站域步行活动影响因素。介绍本研究采用的理论方法,公共空间公共生活(PSPL)研究方法与空间句法的方法过程以及适用条件。
然后,开展轨道站域行人活动及行为相关数据采集。第一,基于轨道站点周边区域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总体设计;第二,采用问卷访谈的方式完成站域居民出行需求信息的采集;第三,采用断面观测法记录所有轨道站点出入口客流量与地下通道、人行天桥的通过性人流量;第四,基于手机GPS软件进行步行路径跟踪调查,采集出站乘客路径选择特征信息;第五,利用PSPL方法对轨道站点周边重要空间节点的步行空间环境、步行活动进行调查,同时对站域内城市道路路段行人流量进行调查。
其次,基于以上调查数据,对轨道站域行人的活动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第一,在站域内居民出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站域内生活性服务设施选择概率与步行距离、生活性服务设施类型及规模的关系,刻画轨道站域内步行出行生活性服务设施选择行为特征;第二,分析轨道站点出站客流步行距离圈层分布规律和步行路径的绕行规律,对轨道出站客流步行路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第四,阐述并总结轨道站域范围内重要空间节点中的活动分布特征和道路路段行人流量分布特征。
再次,基于调查数据与步行行为特征分析,对轨道站点周边区域道路行人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计算,利用SPSS对影响因素与路段行人流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显著性水平与置信水平对21项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初步筛选,识别出9项显著性影响因素,具体包括:路段与轨道站点的距离、站点输入客流、道路等级、300米范围公交线路数、300米范围内公交乘客登降量、餐饮服务可达性、商业建筑面积、局域整合度以及平均通勤距离。根据显著性影响因素与行人流量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降低多因素指标之间的共线性,提取道路及轨道交通影响因子、公交影响因子以及空间及商业影响因子这三个主因子,并分别建立主因子与9个影响指标的多元线性方程组、主因子与路段行人流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由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空间及商业影响因子F3对路段人流量的影响最大,路段的局域整合度越好、500米范围内商业建筑面积越大,则该路段行人流量就越大。公交影响因子F2对路段人流量的影响次之,路段中心300米范围内的公交线路数越多、公交登降量越大,路段行人流量越大。道路及轨道交通影响因子F1对路段行人流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中路段到轨道站点出入口的距离、路段的平均工作距离(通勤与路段距离比)、餐饮服务的平均距离(餐饮服务的可达性)与路段流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即路段与轨道站点出入口、工作办公建筑、餐饮服务设施间的距离越大,路段的行人流量越小。
最后,针对前文的分析,对轨道站域空间环境提出优化改善措施,并总结本研究的不足与缺漏,对以后轨道站点周边区域行人行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首先,本文对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明确研究对象及范围,对站域周边步行行为活动特征进行概括,梳理总结本文准备研究的轨道站域步行活动影响因素。介绍本研究采用的理论方法,公共空间公共生活(PSPL)研究方法与空间句法的方法过程以及适用条件。
然后,开展轨道站域行人活动及行为相关数据采集。第一,基于轨道站点周边区域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总体设计;第二,采用问卷访谈的方式完成站域居民出行需求信息的采集;第三,采用断面观测法记录所有轨道站点出入口客流量与地下通道、人行天桥的通过性人流量;第四,基于手机GPS软件进行步行路径跟踪调查,采集出站乘客路径选择特征信息;第五,利用PSPL方法对轨道站点周边重要空间节点的步行空间环境、步行活动进行调查,同时对站域内城市道路路段行人流量进行调查。
其次,基于以上调查数据,对轨道站域行人的活动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第一,在站域内居民出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站域内生活性服务设施选择概率与步行距离、生活性服务设施类型及规模的关系,刻画轨道站域内步行出行生活性服务设施选择行为特征;第二,分析轨道站点出站客流步行距离圈层分布规律和步行路径的绕行规律,对轨道出站客流步行路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第四,阐述并总结轨道站域范围内重要空间节点中的活动分布特征和道路路段行人流量分布特征。
再次,基于调查数据与步行行为特征分析,对轨道站点周边区域道路行人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计算,利用SPSS对影响因素与路段行人流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显著性水平与置信水平对21项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初步筛选,识别出9项显著性影响因素,具体包括:路段与轨道站点的距离、站点输入客流、道路等级、300米范围公交线路数、300米范围内公交乘客登降量、餐饮服务可达性、商业建筑面积、局域整合度以及平均通勤距离。根据显著性影响因素与行人流量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降低多因素指标之间的共线性,提取道路及轨道交通影响因子、公交影响因子以及空间及商业影响因子这三个主因子,并分别建立主因子与9个影响指标的多元线性方程组、主因子与路段行人流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由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空间及商业影响因子F3对路段人流量的影响最大,路段的局域整合度越好、500米范围内商业建筑面积越大,则该路段行人流量就越大。公交影响因子F2对路段人流量的影响次之,路段中心300米范围内的公交线路数越多、公交登降量越大,路段行人流量越大。道路及轨道交通影响因子F1对路段行人流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中路段到轨道站点出入口的距离、路段的平均工作距离(通勤与路段距离比)、餐饮服务的平均距离(餐饮服务的可达性)与路段流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即路段与轨道站点出入口、工作办公建筑、餐饮服务设施间的距离越大,路段的行人流量越小。
最后,针对前文的分析,对轨道站域空间环境提出优化改善措施,并总结本研究的不足与缺漏,对以后轨道站点周边区域行人行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