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结构与现代性——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街区形态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正在从规模的扩张向空间质量的提升转变,城市空间质量与特色的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虽然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整体和高质量的规划设计来使城市变得不同,但结果却是面貌的单一和趋同。这并非一个不断扩大设计尺度和提高设计水准就能解决的问题,其原因是潜藏在城市现代性建构中的完美主义意图将现代性视为抽象的图像再现,而忽略了基于城市内部秩序的现代化。  城市街区是影响空间质量与特色的重要单元,对城市空间质量的塑造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当代城市空间特征的问题开始,针对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以城市街区为研究分析的对象,吸收了《城市建筑学》和《拼贴城市》中的城市结构思想,通过西方和中国城市街区的实际案例比较,结合了城市空间生产中构想的、感知的和实际生活的空间,分析了建筑在城市肌理中的结构化途径,并看到了城市空间现代化进程对这一结构关系的影响。南京的城市空间现代化进程是本文研究的主线,以此来分析中国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专业话语建构、设计范型、实际的街区形态及所带来的相应的空间特征,说明城市现代性建构中的完美主义做法形成的空间特征单一化和趋同的问题,并以现代条件下的街区地块划分作为重建肌理复杂性和空间多样性的途径。  论文深入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专业内部,以建筑学视角来研究城市问题,拓展了城市形态学针对现代城市肌理和空间特征的研究广度和研究视角。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说明在当前大尺度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局部来干预整体,通过重建形态单元的方式来影响城市整体空间质量的可行性,使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控制与自发秩序的内在平衡,从而发展出空间质量的整体感与差异性。
其他文献
文章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方面对"当代城市的会展概念"展开了分析.从历时性方面分析了城市会展的形成,以及"会展发展的动力在于城市化"的观点;从共时性方面分析了会展活动的
设色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素以色彩丰富、设色大胆、用色鲜明、对比强烈而著称,对比设色是最有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设色手法之一.运用现代色彩学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是青少年世界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重要阶段.建筑之于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学建筑作为教育建筑中的一类,遍布
本文是在厅堂可变混响的基础上,追踪国内外相关资料,对现有可变混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厅堂建筑中存在着多种的耦合空间,这些耦合空间给厅堂类建筑的音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并易
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工业建筑被废弃、闲置。这不仅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浪费,而且也制约了城市的有序发展。
本文针对目前城市入口在我国普遍不受重视的现状,明确入城口在整个城市建设及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并以公路入城口展开调查.首先,通过对上海及其周边的中小城市公路入城口的
“学院派”建筑教育是我国近代主导的建筑教育模式。作为从西方,主要是从美国引进的一种教育模式,“学院派”建筑教育进入中国后,伴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变革,与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持续增长,已经进入以住房、汽车为代表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消费时代。从出行率、舒适度及经济性等方面考虑,小汽车与其
住宅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重要建筑类型,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居住类建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此篇论文关注的是在这些强烈变化的背后有哪些原因促成了它们的变化。本文选
学位
该论文的分析过程首先从城乡关系的互动入手,从空间扩张、体制竞争和城乡文化交流三方面深入分析,提出了促成和影响“城中村”变迁的一般机制.其次对“城中村”在城市中的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