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现阶段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观为基础,通过了解山西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儿科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分析导致山西省儿科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及导致该结果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一步完善儿科卫生资源管理机制,为满足不同层级需要的儿科建设提供参考建议,为经济转型时期新一轮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改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提供科学理论和事实依据,进而促进山西省儿童健康权利的实现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研究内容: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省(共涉及297家医院)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儿科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普查,分析得出影响儿科卫生资源配置公平及效率的因素。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医改的公平性理念、卫生资源配置的方式、卫生制度与体系建设等方面,总结出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与可及性实现的措施与途径,探索改善山西省儿科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与可及性现实可行的对策和思路。研究方法:问卷由山西省卫生计生委医疗机构研究所编制发放至各医疗机构,由儿科科室主任填写,病案、医保、设备、后勤等相关部分协助完成。收集数据利用Microsoft 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录入完成后进行逻辑校对。对总体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对卫生资源配置采用构成比表示,卫生资源公平性分析采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等方法;层级之间比较采用泰尔指数计算;效率分析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得出山西省儿科卫生资源配置按人口和地理分布的洛伦兹曲线提示:在已开放儿科的卫生机构和医疗设备投入金额上,所得的洛伦兹曲线距离公平线相对较近,属于相对公平;而对于已开放儿科床位和现有儿科卫生医护人员得出的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较大,表示分配不均程度较大。已开放儿科的卫生机构和设备投入金额按人口和地理分布得出的基尼系数在0.1-0.2之间,属于绝对公平,而对于床位数和医护人员数得出的基尼系数均超过0.6以上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从按人口和地理分布得出的泰尔指数可以看出,所得泰尔指数均>0.5属于高度不公平,尤其在医护人员和设备配置方面得出泰尔指数>0.8,属于绝对不公平,也就是说虽然按基尼系数得出卫生机构数和设备金额方面在人口和地理分布上相对公平,但若根据区域间比较得出经济发达地区卫生资源相对过剩和落后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相对不足的局面并存,全省儿科卫生资源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儿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研究结果为:太原、大同、长治、晋城、临汾、吕梁的评价结果是DEA相对效率值为1.00,属于规模报酬不变的区域;而晋中、阳泉、朔州、忻州、运城的效率值小于1.00,规模报酬递增的区域,目前山西省尚无规模报酬递减的区域,所以基本上可以认为山西省部分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整体效率尚可,适当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增加投入,会得到一定比例的产出,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研究结论:1)儿科卫生资源配置不均,部分地市儿科基础建设落后,甚至缺失。2)山西省二级及以医疗机构儿科服务提供能力差别较大。3)儿科医护人员总量不足,人员配置地理公平性较低。4)人力资源职业构成比不合理,医护比严重失衡,未达到国家标准。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极度缺乏,人员、职称、学历构成不合理。5)培训工作开展力度不够。6)医疗设备配置地理配置公平性较低,基础设施配置不全,高级别设备配置不公平现象尤为突出。对策建议:1)继续贯彻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儿童享有平等的健康基本权利。2)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儿科卫生资源,统筹发展。3)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强化机构内部管理,提高现有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增强儿科卫生服务技术服务能力,完善人才梯队建设,保证人才流动渠道畅通,合理调整山话省儿科医护人员的人力资源结构。4)建立健全卫生财政制度,促进合理的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方筹资机制。5)制定统领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的卫生法规,规范卫生服务管理,使卫生发展进入法制化进程。6)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卫生服务过程的监管和对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评价,从而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改善卫生服务公平效率和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