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近代化大门,内忧外患的形势、极其严峻的社会危机促使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思考:如何救民族于危亡、图国家之富强。在近代中国追寻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上,有一个历史人物,他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帝王之学与近代西方宪政之学,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富强理论。他的君主立宪政治思想主张以帝制推进立宪,饱含了他对德国、日本通过君主立宪取得巨大成就的迫切向往,希望中国也能够实行君主立宪从而实现国家富强。 晚清时代是内忧外患的时代,是积贫积弱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如此时代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杨度的思想主张、政治信仰与人生道路,不可避免烙上时代的印记。在他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现实与目标理想之间冲突矛盾的困惑与思考。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宪政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杨度的一生经历丰富、学贯中西。他不但深谙西方立宪理论,而且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积极的入世精神。他积极投身于社会政治活动,为近代中国的立宪运动四处呼号奔走。本文以近代“富强目标”为着眼点,研究宪政思想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下的发展历程。作者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及系统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想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文章选取清末民初时期的杨度为研究人物,将其“富强目标”下的君主立宪思想内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史发展的视角总结宪政思想在中国语境下的工具性设计。同时,对比同一时期梁启超关于君主立宪的相关论述,归纳出“富强为本,宪政为用”的模式。 透过一个时代去认识一个人,通过一个人去认知一个时代。研究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就是回顾清末民初那段国家民族处于关键时期的一股重要的政治思潮—君主立宪思想。探析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何会对君主立宪情有独钟。分析君宪救国道路之所以失败的深层原因,指出君主立宪在中国为什么走不通。发现政治道路的选择在有些时候存在历史的偶然性。建立民主法治社会,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主题。研究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一方面有助于探析近以来中国宪政理论的学理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辩证借鉴清末民初的立宪实践,为当代中国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事业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