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卤代有机污染物(organohalogenated pollutants,OHPs)是一类分子结构中含有卤素元素的有机污染物。这类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持久性、长距离迁移性、生物积累性以及潜在毒性等特性。因此,它们在环境中的污染状况和环境行为已成为各国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众多卤代有机污染物如有机氯农药(OCPs)、多氯联苯(PCBs)、多溴联苯醚(PBDEs)及其它卤系阻燃剂的潜在高污染区。本研究选取了传统型卤代有机污染物滴滴涕(DDTs)、六六六(HCHs、)和PCBs以及新型的卤代污染物PBDEs、短链氯化石蜡(SCCPs)、十溴二苯乙烷(DBDPE)和得克隆(DP)等为目标化合物。首先调查了这些卤代有机污染物在珠江三角洲主要河流三种鱼类(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清道夫,Hypostomus plecostomus)体中的污染现状,分析了卤代有机污染物区域污染模式和人类活动的关系。随后,我们研究了珠江口海洋生物体中卤代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时间变化、生物积累的种间差异以及水产品饮食摄入的卤代有机污染物风险。此外,我们还研究了SCCPs在典型高污染区域电子垃圾拆解地淡水生态系统中生物积累特征。珠江三角洲主要河流的鱼类体中DDTs、HCHs、PCBs、SCCPs、PBDEs、DBDPE和DP的浓度分别为380–57000、5.5–100、30–4200、460–19000、6.9–690、0.29–460和0.09–20 ng/g脂重(lw)。清道夫体中的PBDEs、DP、DDTs和HCHs的组成特征明显不同与鲮鱼和罗非鱼,这可能与生物的种间特异性代谢有关。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使得PCBs和PBDEs在发达城市区域浓度升高,电子垃圾拆解活动对其临近水生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工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是影响珠江三角洲OHPs污染模式的重要污染源。当前珠江口海洋生物体中DDTs、PCBs、PBDEs和SCCPs等OHPs的浓度处于世界中等水平。与2005年相比,2013年珠江口鱼类中DDTs、HCHs、PCBs、PBDEs、SCCPs和DBDPE的浓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他几种HFRs由于较低的检出频率和较低的浓度未发现明显趋势。总体上,珠江口海洋生物体中OHPs以SCCPs和DDTs为主,两者共占所有OHPs的70%以上。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体中OHPs浓度水平和组成特征呈现显著的种间差异,可能与栖息环境、摄食习惯、营养级高低和代谢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关。当地人群通过海产品的DDTs、PCBs、SCCPs、PBDEs和其他卤代阻燃剂(OHFRs)摄入量分别为31(ng/kg)/d、11(ng/kg)/d、115(ng/kg)/d、0.94(ng/kg)/d和0.18(ng/kg)/d,海产品日常消费可能不会引起与OHPs相关的健康风险。SCCPs在电子垃圾拆解地的水生生物体中普遍检出。不同组织间,与肌肉相比,较长碳链和较高氯代的SCCPs同系物更容易在其肝脏中积累。鱼类的SCCPs的BAF为2.47–3.52,底栖无脊椎动物的BSAF值为1.26–4.53。鱼类体中SCCPs的LogBAF与LogKOW的关系表现出物种差异性。SCCPs同系物的M/(M+L)值和BSAF值与logKOW呈负相关。SCCPs的营养级放大因子(TMF)为0.59,表明SCCPs在该水生食物网中未出现生物放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