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碳排放则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有专家估算,在1850年至2000年这150年间,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引起的碳排放总量占人类活动引起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是仅次于化石能源燃烧的第二大排放源。现阶段,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越来越多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碳汇向碳源的转变导致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快速上升。在此背景下,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之下有效实现碳减排,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2010年我国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诞生,2012年武汉市入选我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目前所面临的碳排放压力仍然较大。为此,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引入碳减排潜力概念,通过测算1997年至2016年间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而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压力现状,预测武汉市近期土地利用碳排放压力,并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从产业发展、能源利用和城市交通出行三方面入手,选取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北京市)、金融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高端制造业中心城市(广州市)和绿色生态文明城市(杭州市)为参照城市,分析武汉市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所具备的现实减碳潜力,明确武汉市碳减排的可行方向,提出相关土地低碳优化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评述,从而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与此同时,梳理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所运用的相关理论,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第二,基于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情况,计算武汉市1997-2016年各类土地的碳源量和碳汇量,继而计算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出1997-201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从而分析碳排放与土地利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997-201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净碳排放不断上升,其增长速率超越了城市建设扩张和人口增长的速度,而GDP的增长速度则大于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第三,利用TAPIO脱钩指数计算方法,对武汉市1997-2016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压力进行分析,并利用趋势外推法,预测武汉市2017-2025年的碳排放压力。在未来9年间,武汉市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仍然呈现弱脱钩状态,并未实现完全脱钩,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碳排放压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碳减排力度。第四,通过文献阅读,选择了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和杭州市这四座同类城市为比较对象,根据《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筛选了对武汉市碳排放影响较大的产业发展、能源利用和城市交通出行三种因素,并以上述三种因素的结构调整为导向,分析其碳减排潜力,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土地低碳优化策略。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产业发展、能源利用和交通出行结构的转变,武汉市可较大地促进现实减碳潜力的挖掘。未来产业用地的供应方面,武汉市应保障一定数量的第一产业用地,逐步降低传统第三产业用地比重,并提高技术资本密集型第三产业用地比重,鼓励发展现代新型服务业;能源利用方面,应降低在各类用地高碳排放能源消耗量,提高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如提高太阳能、风能、水电等新型低碳和无碳能源的使用率,以及改善能源利用技术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交通发展,应完善城市公交及地铁网络,控制私家车数量的增长速度,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引导市民低碳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