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活动导致野生动物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已成为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运用系统抽样冬季雪地样线调查技术研究了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马鹿分布,基于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景观格局分析对研究地区1995年、2004年和2014年三期遥感图片解译分析得出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保护区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变化。利用最大熵模型,结合近20年研究地区马鹿生境格局变化,基于假定无人为干扰和有人为干扰对研究区域的东北马鹿进行了生境空间结构分析与评价,得到以下结果: (1)马鹿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北部,假定无人为干扰最适宜生境的面积约占生境总面积的48.29%;不适宜生境面积占生境总面积的51.71%;有人为干扰最适宜生境面积约占总研究区域面积的16.65%;不适宜的生境面积约占生境总面积为83.35%,表明有人为干扰时,马鹿生境急剧破碎化,道路及人为活动点严重影响了马鹿的生存。 (2)马鹿冬季偏爱对针叶林、阔叶林及灌丛半灌木丛的选择,回避裸地,对沼泽选择,呈现随着距离变远(0-1500m),马鹿生境适宜性急剧降低,但在1500m之后,距离越远,生境适宜性升高。 (3)1995-2014年间,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平均形状指数均有较大波动,均为先增加后减少;而聚集度先变小后又增大;Shannons多样性指数逐渐递增,最大斑块指数逐渐减小。从景观类型来看,1995-2014年草地和裸地各项景观指数均有较大幅度降低,其中草地和裸地平均斑块面积分别减少了77.79%和66.49%;林地和建筑用地的景观指数均表现为增加,其中平均斑块面积分别增加了212%和261%;水体的平均斑块面积增加了336%,变化最大。 (4)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马鹿主要生境类型为草地、林地和灌丛半灌木丛,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90%。1995-2014年间,动态度最大的为裸地,且仅裸地与林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中裸地面积增加了159km2,林地面积增加了99.73km2。相对来说,草地、灌丛半灌木丛、水体和建筑用地面积均有所减少,水体动态度最大,减少了8.07km2。1995-2014年间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内草地发生转换的面积最多为364.33km2,主要转变为林地129.27km2,其次是向裸地的转化119.84km2,向灌丛半灌木丛转化为112.57km2。林地主要转变为灌丛半灌木丛和草地,面积分别为70.14km2和44.54km2。灌丛半灌木丛主要转变为林地、草地和裸地,面积分别为100.02km2、60.65km2和26.945km2。此外,裸地主要由草地和灌丛半灌木丛转变而来,面积分别为119.845km2和26.945km2。 (5)对保护区1995年-2014年近20年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即马鹿生境格局变化比较得知1995-2004年保护区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和景观指数减少的主要时段,变化较大,而2004年-2014年相对稳定。保护区在草地大面积退化的情况下,马鹿偏爱的林地面积基本维持到1995年水平。说明随着保护区级别的晋升以及保护管理工作的加强,有效减缓了占保护区主体的林地、灌丛半灌木丛的退化。 为有效保护马鹿种群资源,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应科学管理林区内的采集活动,以将对马鹿的不利影响减到最小,避免优质生境由于人为的干扰而的继续丧失;当地主管部门应重视野生动物资源管理,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马鹿的生存环境,并要严格法制管理,坚决彻底打击偷猎盗猎行为,应重视生境破碎化的状况,减少道路和居民区等对马鹿种群的分割作用,保持马鹿生境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