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梦”指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后两部作品——《南柯记》和《邯郸记》,这两部作品有着相似的题材内容和思想倾向,它关心的男性知识分子的人生目的和生存状态,写的是封建时代作为社会主流的男性在人生道路上不可回避的问题——追求建功立业,留名千古。有的人成功了,更多的人却是碌碌无为,甚至潦倒一生。追求成仙成佛也许是排遣人世苦难和忧伤的另一种途径。于是“南柯梦”、“黄粱梦”这样反映人生无常的梦境便笼罩在知识分子头上,汤显祖的“二梦”正是用传奇的方式将这两个故事搬上舞台。这两部传奇产生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得到文人们极大的共鸣。以前对于“二梦”的研究都是从文本出发,集中在对“二梦”思想内容,艺术价值,本事考证等方面。但是文学艺术的传播,必须要有读者、观众的参与,如果没有接受者,文学艺术作品的意义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讨论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要考虑它曾经被多少人接受过。本文试图从接受的角度来谈汤显祖“二梦”的传播情况。第一章,讨论“二梦”的文本接受。第一节,关于“二梦”的版本,《邯郸记》、《南柯记》的版本众多,自明末到清末民初,可以见到的本子多达十余种。关于批评的形式,文人对“二梦”的批评多体现在题诗、序跋、评点中。第二节,文人对“二梦”创作主旨的探讨。明清时期,文人们对这两部作品的创作主旨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认为作者借言仙言佛告诫世人,人生如梦,一切皆为虚妄。第三节,人们对“二梦”艺术成就的评价。“二梦”在人物塑造,戏剧艺术上的成就世所共认,人们对汤显祖的才华评价非常高,但同时人们也对汤显祖作品存在的音律问题产生争论。第二章,讨论“二梦”的改编接受。明清时期的文人传奇写成后,只是“文学剧本”,要将它搬上舞台,必须改编成舞台“串本”。同时,为了适应昆曲的演唱,也要在曲辞上做些改动以合昆腔之律。于是就有了臧懋循和冯梦龙的改编本。改编的手法主要是删减场次与曲白,改动曲调与曲词,更换场次,改动人物的上下场,增加场次和人物宾白。改编适合了舞台表演,删去了不适合舞台表演的内容和某些意趣不高明的科诨,这是改编成功的一面。但是,改编也有失败的一面,那就是删去了汤氏原作中一些精华,比如汤显祖原作中精心安置的“伤世语”,改动后的曲词也不及汤氏原作,失去了原作的风流蕴藉。第三章讨论“二梦”的舞台接受。戏剧作品最终的完成是在剧场,它的最终、最大的接受群体是看戏的观众。我们可以从文人的观剧诗、文人笔记中看到有关“二梦”演出情况的记载,也能看到在这些笔记中记载了许多擅演“二梦”的演员。戏曲选本是专为舞台演出而设,在众多的戏曲选本中,有不少选录了“二梦”的折子。汤显祖的“二梦”与昆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直伴随着昆曲的兴衰荣枯,它的许多折子成为昆曲舞台上的经典折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