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是在中医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利用红外热成像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合募配穴针刺防治急性胃炎的特异性效应和机理;并探讨合募配穴防治急性胃炎的效应和协同作用机制,为腧穴配伍和协同效应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依据。方法:将60只SD大鼠(180-220g,雄性)按计算机随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抓取组、模型组、“中脘穴”组、“后三里穴”组、合募配穴组(“中脘穴”+“后三里穴”组)6组,每组10只。采用烈性白酒灌胃法复制急性胃炎大鼠模型。针刺组大鼠依照分组要求取相应穴位,均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针刺(捻转幅度180°,频率60~80次/分钟),每日1次,每次20分钟,造模前连续针刺6天,造模后,连续针刺3天。自针刺第6天起用红外热成像仪采集胃体表投影区红外热谱,提取温度进行分析;治疗结束后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检测胃和下丘脑组织cox-2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各组大鼠胃粘膜肉眼观察结果:空白对照组、抓取组大鼠胃粘膜无明显改变;模型组大鼠胃粘膜不完整,粘膜表面有明显充血和水肿,有明显点片状的出血、糜烂;“中脘穴”组、“后三里穴”、“合募配穴”组大鼠胃粘膜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尤以“合募配穴”组效果明显。2.各组大鼠红外热谱检测分析:(1)空白对照组、抓取组大鼠胃体表投影区红外热谱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大鼠胃体表投影区红外热谱出现异常低温区;三个针刺组大鼠胃体表投影区异常红外热谱有不同程度改善,低温区面积均有所减小。(2)实验期间,空白对照组、抓取组大鼠胃体表投影区温度无明显变化;造模后,模型组第7、8、9天温度显著降低(P<0.01),提示酒精灌胃对胃体表投影区的温度影响明显;第7天三个针刺组胃体表投影区温度均明显下降(P<0.01),第8、9天三个针刺组温度均不同程度恢复(P<0.01),尤以合募组明显。与模型组相比,合募组第8、9天胃体表投影区的的温度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中脘穴”组和“后三里穴”组在第9天针刺后,胃体表投影区的温度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针刺“后三里穴”、“中脘穴”、合募配穴均可升高胃体表投影区的温度;与“中脘穴”、“后三里穴”组相比,合募配穴组在第8天针刺后胃体表投影区的温度升高幅度更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合募配穴较单穴针刺对升高胃体表投影区的温度影响更显著,时程更短,显示出较强的特异性。3.各组大鼠胃和下丘脑cox-2mRNA检测分析:(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抓取组胃组织cox-2mRNA的表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抓取组相比,模型组胃组织cox-2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三个针刺组胃组织cox-2mRNA的表达均下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三个针刺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抓取组下丘脑组织cox-2mRNA的表达上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抓取组相比,模型组下丘脑组织cox-2mRNA表达上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三个针刺组下丘脑组织cox-2mRNA的表达均下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三个针刺组相比,合募配穴组下丘脑组织cox-2mRNA的表达含量最低,与“中脘穴”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后三里穴”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4.各组大鼠温度、胃和下丘脑cox-2mRNA表达关联度分析:与抓取组相比,模型组胃体表投影区温度显著降低(P<0.01),而胃、下丘脑组织cox-2mRNA表达均同步显著升高(P<0.01);三个针刺组温度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P<0.01),而胃、下丘脑cox-2mRNA表达均同步显著降低(P<0.01),并且合募配穴组下丘脑cox-2mRNA降低的幅度大于“后三里穴”组(P<0.05)和“中脘穴”组(P<0.01)。结论:(1)烈性白酒灌胃对大鼠胃黏膜损伤明显,胃体表投影区红外热谱出现异常低温度区,合募配穴和单穴均能改善胃黏膜损伤,恢复胃区温度,配穴作用优于单穴。(2)针刺防治酒精性胃炎的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胃、下丘脑组织cox-2mRNA表达密切相关;在降低下丘脑cox-2mRNA表达方面,配穴(合募配穴)效果优于单穴(“后三里穴”或“中脘穴”)作用,具有一定特异性。(3)胃炎大鼠胃区温度变化与下丘脑、胃组织cox-2mRNA的表达呈反向趋势,同时下丘脑和胃组织cox-2mRNA的表达也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其具体机制和途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