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议题由来已久,且已取得了意义显著的成就。在理论方面有上海新天地的成功改造引发的连锁研究、历史街区内商业部分的传统特色营造研究、将历史街区改造与体验经济相结合的研究等。在实践方面,则更直观的体现为如火如荼的建设狂潮:诸多历史街区走向了商业化改造的道路,成为第N个新天地。然而繁荣之下,问题随之凸显,如过度商业化导致的街区内涵丧失,盲目复制导致的街区特色泯灭等。在这种情况下,回顾和反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以往研究,其关注点多集中于改造设计方法论的范畴,较少对历史街区是否适宜做商业化改造这一本质问题做出探讨。与此同时,针对历史商业化改造提出的方法策略也多是基于经验判断或是理论分析,而这种偏主观的方式相对缺乏科学理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适应性研究为出发点,选取近代居住主导型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参考历史街区保护及更新、城市商业街区设计以及评价学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多层次的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适应性评价体系,对街区做出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客观评价,作为之后街区商业化改造设计的基础性参考。全文包含四个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第一章)分析研究背景与矛盾,归纳总结相关文献,发掘本研究的目标与意义,界定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明确研究问题,构建研究框架。第二部分:(第二至四章)研究的核心内容。其中第二章主要对相关基础研究进行了具体阐释,提出进行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适应性评价的意义,为评价体系搭建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通过提取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影响要素并结合本研究的角度和目的确定评价体系指标群及逻辑层次结构;第四章以案例剖析初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专家咨询及层次分析法计算对其进行修正,对比加权获得评价指标最终权重,同时补充评分标准及评价体系应用思路等辅助信息,完成近代居住主导性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适应性评价体系的最终构建。第三部分:(第五章)以大连为例对区域内近代居住主导型历史街区进行调研总结,并结合代表性的案例东关街历史街区,进行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适应性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一方面验证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为东关街商业化改造提供基础判断和设计建议。第四部分:(第六章)针对研究问题,总结本文主要结论,同时提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未来得到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