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寄生链霉菌F46与放线菌SC11原生质体融合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zilei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野生生防放线菌株的防病效果,克服以往生防菌应用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探索简单易行的人工改良生防放线菌的途径,我们选用重寄生链霉菌F46和放线菌SC11作为亲本,进行了双亲原生质体融合研究,以期得到整合双亲多种优良性状的工程菌株。通过测量菌丝干重、显微观察计数和计算再生率的方法对双亲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菌株F46和SC11分别在蔗糖浓度为20%和10%以及Gly浓度为1.5%和1.0%的培养液中培养96~100h,能够形成分散度好的菌丝体,酶解时会有大量再生率较高的原生质体形成;在35℃水浴条件下,菌株SC11选用浓度为5mg·mL-1的溶菌酶酶解90min,菌株F46选择10mg·mL-1溶菌酶与10mg·mL-1蜗牛酶混合,酶解时间以120min为佳。本研究以处理不同时间后原生质体的再生情况确定了双亲株原生质体的灭活条件。结果表明,在60℃条件下,菌株F46和SC11的原生质体热灭活时间分别以60min和15min适宜;如果在20W紫外灯下15cm处照射处理,菌株F46和SC11原生质体的灭活时间分别为15min和7min。在优化了双亲原生质体形成、再生以及灭活条件的基础上,经过敏感菌丝体培养,原生质体制备,融合及再生的重复试验,依据再生培养基上出现菌落的形态和颜色分离获得9株再生菌株。通过比较融合子与亲本的抑菌活性,筛选出抑菌效果优于亲本的融合菌株F-S5、F-S15、F-S16和F-S17。对于初筛获得的融合菌株,进一步通过抑菌机理研究、遗传稳定性检测、形态特征观察、培养性状多重比较、生理生化特性观察以及生长速率比较发现,融合菌株与双亲既有差别,又有相同之处,表明双亲原生质体融合后形成的融合菌株既保留了亲本的某些特性,又产生了一些新性状。利用细菌通用引物对融合菌株及其亲本16S rDNA进行扩增,均获得大小约1.5 kb的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酶切图谱中既具备与双亲相同的一些条带,也有完全不同于双亲的新条带,这可能与融合菌株产生的一些新性状相对应。总之,本研究得到了4株抑制病原真菌能力优于亲本的融合菌株,摸索出了一套简单易行的放线菌原生质体融合方法。
其他文献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是北半球小麦生产上一种间歇性大发生的毁灭性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小麦产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大发生,对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近
甘薯茎线虫病是甘薯生产上危险性病害之一,给甘薯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生产中常用化学药剂防治该病,但化学药剂成本高、对人畜剧毒,并且有农药残留。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
本研究应用比较形态学分类方法对中国粒科线虫(Anguinidae)的主要属种(Ditylenchus,Pseudhalenchus,Subanguina)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在中国5省16市县采集土样,共分离到线虫标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是存在于昆虫病原线虫肠道内的菌革兰氏阴性菌,属肠杆菌科细菌Enterobacteriaceae,共包含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和发光杆菌属Photorhabdus,分别与斯氏线虫
小麦叶锈病是国内外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因此,对小麦抗叶锈病基因进行标记、定位,可以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便利,并对随后抗病育种效率的提高和基因克隆有重要作用。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45发现于一个日本小麦与黑麦(Secale cereale)的杂交后代中,并定位于2A染色体上。国内外至今尚未发现对它表现有毒力的菌株,是一非常有效的小麦抗叶锈基因,目前还未见有Lr45分子标记的报道。TcLr
该研究以在植物体内转录出RNA 沉默的高效诱导因子-dsRNA为目标,将黄瓜花叶病毒部分复制酶基因和番茄花叶病毒移动蛋自基因以反向重复的方式与大豆内含子相连,并定向插入到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