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食品功能因子是食品中的有益成分,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如抗癌、抗病毒、抗炎、抗菌、抗氧化等性能。单宁酸(Tannic acid,TA),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和果实中,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肉桂醛(Cinnamaldehyde,CA),源于肉桂,是肉桂精油的主要活性组分,具有极强的抗菌活性。然而,它们的稳定性较差,易受外界复杂环境(如光照、温度、湿度、氧气等)的影响而降低或失去其活性
【基金项目】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Z1110216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功能因子是食品中的有益成分,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如抗癌、抗病毒、抗炎、抗菌、抗氧化等性能。单宁酸(Tannic acid,TA),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和果实中,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肉桂醛(Cinnamaldehyde,CA),源于肉桂,是肉桂精油的主要活性组分,具有极强的抗菌活性。然而,它们的稳定性较差,易受外界复杂环境(如光照、温度、湿度、氧气等)的影响而降低或失去其活性。因此,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单宁酸和肉桂醛的包埋、保护和递送,开发不同的食品功能因子纳米功能化技术,提高它们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同时,将综合性能良好的纳米体系应用于水果保鲜和体内抗细菌感染,并将其用于水凝胶的功能化修饰,旨在为食品功能因子单宁酸和肉桂醛的纳米功能化技术及绿色多功能水凝胶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新思路。首先,本研究以天然阳离子多糖壳聚糖为壁材,通过离子交联和超声波辅助相结合的方法,成功构建了一种多糖-多酚-蛋白质三相纳米功能化体系,即壳聚糖-单宁酸-溶菌酶纳米颗粒(CS-TA-L NPs),该体系表现出明显的核壳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溶菌酶的引入有助于该纳米体系核壳结构的形成,证明了蛋白质组分的引入有助于多酚在多糖体系中的负载。此外,这种简单有效的三相纳米体系保护了单宁酸的生物活性,使得CS-TA-LNPs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菌性能,为食品功能因子纳米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方法。此外,以天然抗菌剂肉桂醛为活性组分,我们构建了一个铜-没食子酸-肉桂醛-聚多巴胺纳米体系,实现了肉桂醛的成功负载和可控释放。首先,借助铜离子和没食子酸之间的离子螯合作用,我们制备了铜-没食子酸纳米片(Cu-GA NSs)。接着,我们以Cu-GA NSs为稳定剂,制备了负载肉桂醛的铜-没食子酸-肉桂醛纳米片(Cu-GA-CA NSs)。然后,借助多巴胺的自聚合特性和超声辅助剥离策略,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铜-没食子酸-肉桂醛-聚多巴胺纳米棒(Cu-GA-CA-PDA NRs)。研究结果表明,近红外NIR808可以触发Cu-GA-CA-PDA NRs产生热量并释放肉桂醛,且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了Cu-GA-CA-PDA NRs具有良好的清除自由基活性。此外,水果保鲜试验证明了Cu-GA-CA-PDA NRs可以有效抑制圣女果和小橘子表面微生物的繁殖,起到很好的保鲜效果。体内抗细菌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在NIR介导下,Cu-GA-CA-PDA NRs可以有效加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伤口的愈合。因此,本研究为负载肉桂醛多功能纳米体系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极具竞争力的策略。为了实现单宁酸和肉桂醛纳米体系构建策略的简单化和绿色化,我们提出了一种超声触发的不可逆趋平衡自组装和离子交联共驱动策略,制备了多功能肉桂醛-单宁酸-乙酸锌纳米球(CA-TA-ZA NSs),实现了亲水性和疏水性分子的融合。该策略借助了肉桂醛和单宁酸的自组装和自乳化特性,以及TA和乙酸锌(ZA)之间的离子交联相互作用。优化试验表明,当CA/TA质量比为4:1时,CA-TA自组装纳米乳液(CA-TA NEs)粒径最小,分散性最好。当ZA的添加量为0.4 mmol时,TA和ZA的离子交联达到平衡。在CA-TA-ZA NSs中,CA和TA的包封率分别为90.36±0.91%和91.92±0.04%。此外,构建的CA-TA-ZA NSs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缓释特性。CA和TA的成功负载使得CA-TA-ZA NS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CA-TA-ZA NSs可以有效清除ABTS+、DPPH·和·OH自由基,揭示了其降低氧化应激损伤的巨大潜力。通过涂膜保鲜技术,我们发现CA-TA-ZA NSs可以有效抑制草莓表面微生物的生长,并维持其新鲜度,为CA-TA-ZA NSs在食品保鲜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因此,本研究为共同负载单宁酸和肉桂醛多功能纳米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新方法。接下来,为探索CA-TA-ZA NSs在抗细菌感染领域的应用,本研究构建了一个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伤口模型,将上一章节中制备的多功能CA-TA-ZA NSs用于体内抗细菌感染试验。首先,以ZA为交联剂,本研究将多功能CA-TA-ZA NSs成功载入壳聚糖3D网络结构中,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一体式”壳聚糖水凝胶,该水凝胶具有优异的抗菌、抗氧化、抗炎和降低氧化应激损伤的能力。此外,CA-TA-ZA NSs功能化水凝胶可以实现在伤口部位的原位快速成胶,完全覆盖不规则的伤口,并有效杀死细菌,清洁伤口微环境,使机体免疫系统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促进血管修复和毛囊再生,诱导皮肤组织重塑,从而加速了细菌感染伤口的愈合。总之,本研究在水凝胶功能性、可降解性、安全性和组织再生性能之间取得了平衡,为单宁酸-肉桂醛纳米体系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方向,为设计食品功能因子修饰的先进功能材料提供了一个新策略。
其他文献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光热资源丰富,作物增产潜力较大。水资源短缺和土壤贫瘠限制了该地区作物产量潜力发挥。沟垄集雨种植技术作为一种节水高效的栽培措施被广泛应用于提高该地区作物生产力,然而在不同施肥量和补灌模式下沟垄集雨种植调控冬小麦水氮利用效果缺乏系统研究,不仅制约了冬小麦产量潜力挖掘,也加剧了资源浪费和环境风险。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于2016–2020年在宁夏南部典型半干旱区开展4年沟垄集雨种植(以传统
Yin Yang 1(YY1)是一个重要的多功能转录因子,在多种实体肿瘤中高表达,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随着近些年研究的深入,YY1作为肿瘤治疗靶点的潜质也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同。一般情况下,在转录水平,YY1与带有其结合位点的启动子结合,招募p300,EZH2,HDACs等多种组蛋白修饰酶,通过调节染色质重构进而调控基因表达。在蛋白水平,YY1通过位于氨基酸201-226之
黄土高原作为我国最大的雨养(旱作)农区,特殊的区域气候严重限制了作物生产力的提高。垄沟覆膜种植(RFPM)作为一种高效的微集水种植策略,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生产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且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垄沟单元作为该种植模式的核心构型,确定合理的垄沟比例对进一步完善该种植方式和提高作物生产力至关重要。我们采用meta分析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meta分析定量不同垄沟比例(垄沟比>1、
禾本科偃麦草属植物抗逆性强,能够抵抗多种生物及非生物胁迫,是宝贵的抗逆基因资源库。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6x=42)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2n=10x=70)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便开始应用于我国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长期的实践证明,偃麦草属植物在小麦抗逆育种中具有突出贡献。然而中间偃麦草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FISH核型
气候变化造成极端天气增加、淡水资源减少、人口增长及作物多样性降低的多重压力,严重的威胁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同时,自然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壤盐渍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而天然抗逆作物的重视利用是确保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糜子是起源于中国的最古老农作物,栽培历史已经超过10,000年,其气候适应性强、低成本、易栽培,逆境条件下产量稳定,已成为盐渍化土壤、旱区农业及边际化土地的抗逆先锋作物。本
油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国产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来源。油菜种子油脂积累的调控机制研究一直是油菜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拟南芥与油菜同属十字花科植物,是研究油菜种子油脂积累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网络的理想模式材料。研究表明,转录因子和植物激素均可调控脂肪酸合成通路上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在种子油脂积累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揭示MYB89转录因子和褪黑素对拟南芥和油菜种子脂肪酸积累的影
疫霉菌(Phytophthora)属卵菌(Oomycetes),是一类形态与真菌相似但与藻类同界的真核微生物。目前,已鉴定的120余种疫霉菌都是植物病原菌,能够侵染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常常造成毁灭性的作物病害,严重威胁粮食生产。由于疫霉菌的遗传变异和毒性进化能力强,导致作物的品种抗病性丧失问题突出,使得作物疫霉病的防治难度大,高度依赖化学农药。因此,认识植物对疫霉菌感病的遗传基础,探索抗病新策略,
小麦是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粮食作物,在世界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杂种优势的利用可以有效地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品质,小麦亦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提高产量是育种家主要目标,雄性不育系是研究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种质资源。但由于雄性不育的机理依然没有清晰系统的解析,使得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一定的茫然性,至今未能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因此,探索小麦雄性不育的机理,为小麦杂种优势在生
霜霉病(Downy mildew)是世界范围内影响葡萄栽培的重大病害之一,给葡萄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目前,防治霜霉病最普遍的方式仍然是喷施化学杀菌剂,但频繁、大量的喷施化学杀菌剂往往造成毒性残留、环境污染、病原体耐药性产生等问题,严重威胁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高岭土颗粒膜(KPF)是一种以高岭土为主要成分的惰性矿物可湿性粉剂,已经被广泛用于防治作物虫害,缓解夏季胁迫,以及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因其能够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炎症性肠病(IBD),伴随着复杂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和体重减轻。迄今为止,UC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基因改变、肠道菌群失调、免疫稳态失衡和结肠屏障损伤是UC发展的主要致病因素。尽管常规药物(例如,水杨唑磺胺吡啶、皮质类固醇和美沙拉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IBD的治疗,但造成明显的副作用,如高血压、头痛和恶心。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IBD疗法。新的替代疗法,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