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达到空前的浮躁。人们不断地叩问,人们为什么浮躁?神、上帝、传统道德受到了怀疑,人类缺少敬畏之心,缺少信仰,缺少终极追求。总的来说,传统道德没有继承,新的道德没有权威,道德修养陷入了困境。人如何修养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呢?人们的目光往往转向古代先贤,寻找人生的智慧。中国古代有一位智慧之人,名为老子,近年来受到世人的关注。可是至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老子的思想受到歪曲与曲解,学术界总是以儒学的观点介绍老子的思想,没有挖掘出老子真正的思想。同时,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一般的人很难理解,学界对《道德经》是一本什么书,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本文主要探究老子的德育思想。本文抓住“德育的实质就是育德”这一理念,重点论述老子的德育思想体系——德是什么?德为什么?怎样育德?为了论述清楚这三大问题,本研究还回答了老子是什么人?《道德经》是什么书?何为德育?何为思想?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绪论部分论述选题原因、研究这个主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国内外对这个主题研究情况、对这个主题研究采用的方法、指出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考证相关的概念。对老子为何人,《道德经》是什么书进行回答,还对德、育、德育以及思、想、思想字词进行历史考证。第三部分为老子的德育思想体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老子的德育思想,回答了德是什么、德不是什么、德为什么以及怎样育德。老子认为,德有上德与下德之分,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老子认为德不是仁义礼智,认为仁义礼是有为的,是次于道德的一种品质,礼是道之末,是道之华,是愚的开始。为此老子主张绝仁弃义,弃智倡明。老子提出大德应该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是慈爱弱小,像父母爱赤子一样,像孩子爱年老的父母,这才是自然之爱。老子认为慈才能产生勇敢,统治者只有做到慈爱,才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慈用于战争,战无不胜,用于卫国,固若金汤,还得到上天的保佑和帮助。俭,就是节制和收敛。老子指出,百姓的贫穷与饥饿,是因为统治者的奢侈浪费造成的,老子认为统治者要做到俭,首先要减轻赋税,其次是为腹不为目,再次是小国寡民。“不敢为天下先”用一字来表达就是“让”,具体的内涵是居后、处下、谦虚。老子认为“不敢为天下先”,是一种美德,只有做到不敢为天下先,才能成为万物的首长。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违反“道”,保持谦虚的态度,依道而行,才成为天下的首领。怎样育德?老子提出一个字“法”,具体路径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意即“无为而无以为”。所谓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率性而为,循序渐进而为,柔弱而为。所谓的无以为,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道所生,道并没有去占有;万事万物,都是道所为的结果,道并没有望其所报;万事万物都是道畜养的结果,道并没有对其进行宰割。人应该效仿道,努力做到不占有、不恃报、不宰割。通过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发现,老子的“德”,基于对自然的体察,站在“道”的高度上对人事的“德”进行了论述,老子的“德”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侯王级人物,针对的是最上层的统治者或者是最具智慧之人。为此,老子的思想很难体会,一般的人也会误解。说老子的学说是消极的,是出世的,是反文明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笔者通过对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深入的研究之后,发现许多积极的东西,让笔者对生活更加的积极与热爱。特别对老子的“德”进行挖掘之后,感叹今天所谓的“德”,在老子看来,是下德,下德却没有德。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叙事法、文献查阅法、文本解读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训诂学、文字学的角度去研究老子的德育思想,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德”,还原老子本来的德育思想。主要不足在于没有指出老子德育思想的不足以及老子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示。